• 名称:沪江·爱上古诗词
  • 分类:小学综合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5-02-14 22:37

课程内容安排
(一)第一部分:历史地理概述(2 课时)
第 1 课时: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北大名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入历史地理学的概念,讲解其研究对象、范畴和重要意义。
介绍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考古发掘法、地理信息技术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这些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第 2 课时: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梳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记述到近代学科的形成,再到现代的发展趋势。
介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著作和学者,如《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郦道元、徐霞客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厚底蕴。
(二)第二部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4 课时)
第 3 课时:地形地貌的演变
运用地图和地质资料,讲解中国主要地形区(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在历史时期的形成和变化。
分析地形地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交通、军事、经济活动等方面。
第 4 课时: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
介绍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引用考古和文献证据说明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
探讨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人口迁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气候变冷的关系。
第 5 课时:水系的变迁与水利工程
讲述中国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等)的河道变迁和水系演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等,探讨水利工程对农业灌溉、水运交通和区域发展的作用。
第 6 课时:自然灾害与环境适应
列举中国历史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
讲述中国古代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和经验,如修建防洪堤坝、凿井抗旱等,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第三部分:中国人口与民族的历史地理(3 课时)
第 7 课时:人口分布与迁移
展示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变化,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
讲解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后的人口南迁,探讨人口迁移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 8 课时:民族分布与融合
介绍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时期的分布区域和迁徙路线,展示民族分布的多样性。
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如秦汉时期的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等,强调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 9 课时:边疆开发与民族关系
探讨中国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开发历程,如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唐朝对东北和西南边疆的治理等。
分析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如和亲、战争、贸易等,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四)第四部分: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4 课时)
第 10 课时: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讲解中国城市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分析城市形成的地理条件和影响因素。
介绍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特色,如古代都城的布局、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城镇等。
第 11 课时: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变迁
划分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经济区域,如黄河流域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珠江流域经济区等,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探讨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第 12 课时:交通路线与商业网络
介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路线,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分析交通路线对贸易往来、文化传播和区域联系的作用。
讲述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和商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如唐宋时期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商业中心。
第 13 课时:区域文化与地理环境
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如北方文化的豪放粗犷与南方文化的细腻婉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探讨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第五部分:中国历史地理的现实意义与案例分析(2 课时)
第 14 课时:历史地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结合现实问题,如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生态保护等,探讨历史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借鉴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关怀。
第 15 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
选取具体的历史地理案例,如西安的城市发展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崛起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第六部分:课程总结与拓展(1 课时)
第 16 课时:课程总结与展望
北大名师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和研究方法。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学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课程目录:

【001】.汉乐府《长歌行》-
【002】.汉乐府《江南》.-
【003】.陶渊明《饮酒(其五)》.-
【004】.曹植《七步诗》.-
【005】.北朝民歌《敕勒歌》.-
【006】.单元小结.-
【00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08】.骆宾王《咏鹅》、《易水送人》.-
【010】.李峤:《风》.-
【011】.单元小结.-
【013】.张九龄《望月怀远》.-
【014】.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
【015】.孟浩然《春晓》.-
【016】.孟浩然《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017】.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018】.王昌龄《出塞》、《从军行》其四.-
【019】.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020】.王维《山居秋暝》.-
【021】.王维《鹿寨》、《竹里馆》.-
【022】.王维《鸟鸣涧》、《画》.-
【02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024】.王维《使至塞上》.-
【025】.李白《望天门山》.-
【026】.李白《峨眉山月歌》《静夜思》.-
【029】.李白《秋浦歌》.-
【030】.李白《赠汪伦》《早发白帝城》.-
【031】.李白《古朗月行》.-
【032】.崔颢《黄鹤楼》.-
【033】.王翰《凉州词》.-
【034】.高适《别董大》、岑参《逢入京使》.-
【035】.杜甫《绝句一》、《绝句二》.-
【036】.杜甫《春望》、《蜀相》.-
【037】.杜甫《赠花卿》、《春夜喜雨》.-
【038】.杜甫《百忧集行》.-
【039】.杜甫《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040】.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041】.单元小结:诗派、律诗.-
【042】.卢纶《塞下曲》.-
【04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 继《枫桥夜泊》.-
【044】.戴叔伦《兰溪棹歌》、韦应物《滁州西涧》.-
【045】.孟郊《游子吟》、贾岛《寻隐者不遇》1.-
【046】.张籍《秋思》、柳宗元《江雪》.-
【047】.韩愈《晚春》.-
【048】.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049】.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050】.白居易《池上》、《忆江南》.-
【051】.白居易《暮江吟》、《钱塘湖春行》.-
【052】.刘禹锡《望洞庭》、《竹枝词》.-
【053】.刘禹锡《乌衣巷》、《浪淘沙》.-
【056】.单元小结:古诗竞猜.-
【057】.杜牧《山行》、《清明》.-
【058】.杜牧《秋夕》、《寄扬州韩绰判官》.-
【060】.温庭筠《商山早行》.-
【062】.李商隐《夜雨寄北》、《嫦娥》.-
【064】.罗隐《蜂》.-
【067】.单元小结:诗人团体及作品风格.-
【068】.王安石《元日》.-
【069】.王安石《梅花》 、《登飞来峰》.-
【070】.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071】.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
【07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
【073】.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赠刘景文》修改.-
【074】.范仲淹《江上渔者》.-
【078】.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081】.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08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083】.陆游《游山西村》.-
【093】.唐寅《画鸡》、《元宵》.-
【094】.于谦《石灰吟》.-
【095】.陈沆《一字诗》、阮元《吴兴杂诗》.-
【097】.纳兰性德《长相思》.-
【099】.高鼎《村居》.-
【100】.单元小结:科举制度在诗词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