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 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量比力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力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
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伴侣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伴侣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
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识表记标帜),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识表记标帜),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
(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按照数学问题拔取标题问题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要注意别把第二个问题落掉。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会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和有时两个竖式不能并成一个竖式,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判断。注意要看清加、减符号,不要把加法做成减法,把减法做成加法。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会画一个角:从一个点起,向不同的标的目的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2、认识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会画直角,用三角尺里的直角比着画,画完后标上直角标识表记标帜。提醒孩子画角时,要将顶点画成尖的,而不是圆的。
3、认识锐角和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不确定的时候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尤其对于位置放得不正并且和直角比力接近的角,更要比一比。
4、解决问题:一把三角尺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会用三角尺拼角,知道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的必然是钝角,并能把拼出的角画在纸上。一副三角尺中任意两个锐角能拼成( )角或( )角。
5、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角的一边,再看另一边是否能对上,能对上就是直角,不能对上就不是直角。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用放大镜看角,角的大小不变。
第四、六单元 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
如:2+2+2+2+2,这里有5个2,可以写成2×5=10,这2×5=10中,2表示相同加数,5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2×5=10,读作:2乘5等于10。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力简便。
(2)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2个6加3个6是( )个6,是( )
5个6是( ),减3个6,还剩( )个6。
(4)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含义。
3×2 可以怎样表示?
(5)写出算式:3个6相加( ),2和6相加( ),4和5相乘( ),4个5相加( )。
2、 1-9的乘法口诀:
(1)熟练背出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
(2)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或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 ) 六六三十六( )
(3)把口诀填完整。
二六( ) ( )四十二 五( )三十
( )七十二 ( )二十四 四九( )
(4)两个乘数都是6,算式:( ),读作:( ),所用的乘法口诀是( )
3、乘加、乘减: 能认真读题,看懂图,数量看仔细。先算哪部分,再算哪部分。
会用乘法表示乘加或乘减,如:6×4+6=( )×( ),4+4+4+8=( )×( )
4、解决问题:
(1)书本P63,认真读题,划出关键词,明确条件和问题,会用画图表示意思,分清是乘法还是加法。如果是乘加或乘减的问题,最好列一个算式,不要分成两个算式。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书本P78,已知物品的单价和数量,求总价。注意人民币之间角与元之间的换算。例如:每块橡皮7角,我要买5块,一共要付多少钱?7×5=35(角)=3元5角
(3)书本P84,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加数,即乘加;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差的部分,即乘减。
第五单元 不雅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不雅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不雅观察物体时,应正对着物体看过去的。一般会不雅观察物体的正面、后面,左侧面、上面。通常看到的正面,与“我们”不雅观察到形状一样(最容易判断)。通常背面与正面相反,左面与右面相反。(当然有些正面与背面相同、左面与右面相同)
3、不雅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不雅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不雅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不雅观察圆柱侧面是长方形。不雅观察球的每个面都是圆形。
4、不雅观察同一个长方体,从左面看到的形状和从右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形状和从后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5、从一个位置所不雅观察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也可能是(圆柱)。
6、从一个位置所不雅观察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7、
图片
8、下面第二行图形都是从( )面不雅观察第一行物体的。
图片
9、
图片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1、 认识钟面: 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看一看:钟面上有(2 )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想一想: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也就是(60)小格,是( 60 )分钟,1时=(60)分
2、 认识时间:
(1)5分5分地看。记住几个特定的数字,分针指向12,是整时;分针指向3,就是15分(一刻);分针指向6,就是30分(半时);分针指向9,就是45分。
方法:先看时针,确定几时;再看分针,确定几分。看时间时,用尺子对,这样不容易错。
注意:A、像8:55这样的时间,小伴侣很容易看成9:55.(时针没有到9,只是超过8,所以是8时多。)
B、7:08,很容易写成7:8。因为读是读7时8分,但是写应该写成7:08。因为8分没有满十,前面要添个0。
(2)已知钟面上的时间,问过(提前)几时是或者过(提前)几分是什么时间。如书本P95第10题, 方法:(注意:1小时=60分) A、先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是过几小时,则时上加;如果是过几分,则分上加——写出最后的时间。B、先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是提前几小时,则时上减几;如果是提前几分,则分上减几——写出最后的时间。
3、在时间范围内:
书本P92,能判断出某个时刻是在哪个时间范围内。明白时间的先后。
4、看时间画钟面的时针与分针:
(1)时针短,分针长;
(2) 整时的时候,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数字;
(3)分针走的同时,时针也在走,如8时25分,分针指向数字5,时针应在数字8与9之间;8时55分,分针指向数字11,时针应接近9时,但还没到9时(这个特别容易错)。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简单的摆列:用三个数组成两位数,让每一个数作十位数(0除外),其余的数依次和它组合。摆列数字时要有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1)如用1,3,4组成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又如用2,0,6组成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3)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4)3个小伴侣互相赠送照片,一共要送几张照片? 解决方法,将每种情况写出来。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本身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不雅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重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笔算的计算挨次。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第三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用退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借1当10”。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教学重点: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六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重点: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试题。
第七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试题。
教学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试题。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连续两问)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重点:认识角、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不雅观念。
第二课时:认识直角
教学重点:直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画直角。
第三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难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直不雅观的认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二课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比力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独立地写出乘法算式并遍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第三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力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6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正确计算。
第六课时: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第七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点: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分析、比力、总结的能力。
第五单元:不雅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不雅观察物体(1)
教学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不雅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不雅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不雅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课时:不雅观察物体(2)
教学重点:辨认简单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不雅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不雅观念以及不雅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不雅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9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及运用。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点:记忆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有关乘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重点: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标准描述物体的长度。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第一课时:认识时分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认识1时、1分及时、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1时=60分”。
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重难点:用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的方法判断几时几分。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第一课时:摆列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事物摆列规律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有序摆列的思想。
第二课时:组合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摆列与组合的不同。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