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杨老师书法课堂教学视频
  • 分类:书法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12-03 20:48

 

书法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枝奇葩。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人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不雅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本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通过学习书法,还可以培养、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

学习书法,亦可以培养人形成健康的创新个性,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汉字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其实,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和精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大家去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了解、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更要了解、体验一种民族精神。

书法能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好似知识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园风光,自然、质朴、安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写好汉字,不仅是为了美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伴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写不好汉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遍及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但是细细思量,这个现实必然会让很多人感到“悲哀”。

按理来说,汉字的书写,尤其是绵延了几千年历史文化长河的毛笔书法是令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欧体”、“颜体”等学派的书法一度成为中国的墨宝。就是近代以庞中华硬笔书法为代表的书法作品,也曾引发过临摹热。

 可如今的学生,包罗大学生,写字难看,书面脏、乱、差的现象遍及存在。当然,多数人的汉字写得不好,与从小的教学、教材和教法有关。因为多数教师就是不懂书法的,不知道汉字中的美是怎样表示出来的,更不知道让孩子怎样写好汉字。有的老师板书都是“鬼画符”,无人能认,学生当然是无师可学。

 可是,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现实,汉字是我们母语的书面符号,写一笔规范优美的汉字曾被认为是有文化、高修养的表示。而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只能代表工作的快捷,而应用较少的汉字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任何一个国人理应庇护民族文化,况且是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国人,尤其是老师,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

传承文化,修身养性

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比拟,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罗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八门五花,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胜枚举,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消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需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在重视加强本质教育的今天,开展书法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人文本质的重要内容。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书法“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练习、创作、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因此,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途径、好方法。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书法,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收笔都十分讲究,这好像做事,起笔像做事的开端,行笔恰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如做事的结尾。通过练习书法,可以熬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三、练习书法可以强身健体。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并且还是一种养生之道。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过喜悲痛,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而练习、创作和欣赏书法,其心态安稳,宁神息虑,修心养性,神定志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寿从笔中来”就是指这个道理。

 

四、练习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本质。

 

书法作品看似简单,但真要写好,却并非易事,除书法的字内功(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外,更要修练研习“字外功”。“字外功”对书法艺术来说非常重要,要想在书法上有成就,就必需字外求字,书外求书。“字外功”就是向“姐妹艺术”学习。如,从绘画中学布白,从音乐中悟节奏、韵律,从诗词中找意境,等等。艺术是相通的,“姐妹艺术”往往能触发书法创作的灵感。在追求提升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人的综合本质也就得到发展。

别的,书法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招聘单位的招工表、履历表都要求手写,可见书写也是测试的重要内容。去年广州某人才市场需招聘3000名毕业生,报名达3万人,第一项内容就是“填表和写简历”,仅通过写字,就淘汰了1/3。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斑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成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成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比及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斑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设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玉质,有圆有方,分盖与身两部分。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第三讲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并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摆布(按照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成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成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不雅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该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把握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 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标的目的,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标的目的而造成“拖笔”,更不成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 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便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 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别离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第四讲       毛笔的使用方法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示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并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按照本身的审美不雅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外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并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二、中锋与侧锋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锋运笔(见图2— 3)。

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其本色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标的目的正好相反,即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笔画运笔标的目的发生变化时(如折、钩类笔画),笔锋的指向也须随之变化,不然就很难保证笔画换向后的中锋运笔(见图2—4)。

与中锋运笔相对的是偏锋运笔。其本色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标的目的呈直角,即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缘线上。这种运笔方法书写的笔画常显得残破扁薄,所以被书家称为“病笔”(原因是笔锋所在的笔画的一侧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因注墨不匀、不畅,显现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状)。

  在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还有一种侧锋行笔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在必然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标的目的呈135°夹角,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示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并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为历代书家所采用。尤其是在书写魏体和行、草书时常常采用。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三、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见图2 —5)。藏锋起笔,通常又叫逆锋起笔。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相反,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一意思。实际运笔时,它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如图2 —5),为的是能保持中锋行笔。藏锋收笔,通常又叫回锋收笔。即在收笔时,通过转折用锋将毛笔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如横画或垂露竖。藏锋用笔的好处是:它能使写出的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

露锋,是与藏锋相对的另一种起收笔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如起笔时,笔锋顺锋搭下,直接转入行笔。收笔时,笔锋自然离纸(如图2 —5)。露锋用笔的优点是:流动感强,能显示笔画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并且行笔速度快。所以,在行草书中经常被书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