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的考试旨在帮手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与综合分析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1
第一章 绪论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2. 碳原子的SP、SP2、SP3杂化轨道的杂化原理和共价键的构成方式。
3. 诱导效应的概念。
4. 酸碱的概念。
2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1. 烷烃的命名。脂环烃、桥环烃、螺环烃的命名方法。
2. 环烷烃的环结构与不变性的关系。
3. 取代环已烷的不变构象。
4. 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型取代反应历程)。
5. 烷烃的卤代反应取向与自由基的不变性。
6. 脂环烃的取代反应。
7. 脂环烃的环的大小与开环加成活性关系。
8. 取代环丙烷的开环加成规律。
9.环烯烃的π键加成与α-氢的卤代反应区别。
3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
1. 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组成。
2. π键的特性。
3. 烯烃、炔烃的命名;烯烃的Z,E-命名法,烯炔的命名。
4. 烯烃、炔烃的加氢催化原理及其烯烃、炔烃的加氢反应活性比力。
5. 炔烃的部份加氢——注意区分顺位部分加氢和反位部分加氢的条件或试剂。
6. 何谓亲电加成?(烯烃中被亲电试剂进攻的不饱和碳上电子密度越高,亲电加成活性越大)
7. 烯烃、炔烃可以与哪些试剂进行亲电加成,这些加成有哪些应用。
8.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9. 亲电加成反应规律(MalKovniKov规律)。
10. 烯烃、炔烃与HBr的过氧化物效应加成及其规律。(惟一只有溴化氢才能与烯烃、炔烃存在过氧化物效应,其它卤化氢不存在过氧化物效应。)
11. 烯烃亲电加成与炔烃亲电加成活性的比力。
12. 不同结构的烯烃亲电加成活性的比力——不饱和碳上电子密度越高的烯烃或越容易生成不变碳正离子的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越大。
13. 碳正离子的结构和碳正离子的不变性之间的关系——正电荷越分散,碳正离子就越不变。
14. 烯烃经硼氢化—氧化水解在合成醇上的应用;炔烃经硼氢化—氧化水解在合成醛或酮上的应用。
15. 碳-碳双键的α-碳上有支链的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时的重排反应。(P88)
16. 烯烃与次卤酸加成及加成规律。炔烃与水加成及重排产物。
17. 烃炔与HCN的亲核加成规律及其应用。
18. 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19. 烯烃α-氢的氯代和溴代反应。(烯烃α-氢的卤代与双键加成反应条件不同)
20. 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其在增长碳链上的应用。
21. 烯烃、炔烃的检别方法。
4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共振论
1、二烯烃的Z,E—命名。
2、二烯烃的共轭结构。
3、π-π共轭效应的定义;π-π共轭结构与体系不变性的关系,π-π共轭效应的应用。
4、超共轭效应的定义;超共轭效应结构与体系不变性的关系,超共轭效应的应用。(π-π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的应用是指π-π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与分子结构不变性的关系、与碳正离子不变性的关系、与自由基不变性的关系上的应用和在反应中间体能量以及反应取向方面上的应用)。
5、共振论基本概念(只要求有一般基本概念)
6、共轭二烯烃的1,2—和1,4—加成反应理论解释及其1,2—和1,4—加成的反应取向控制因素。(P132—133)
7、二烯的电环化反应及关环规律。(要求有一般概念)
8、二烯烃的双烯合成及其在合成环状化合物上的应用;
9、双烯合成反应的活性比力。(双烯体共轭碳上有给电子基、亲双烯体有吸电子基时双烯合成反应的活性增大)
5
第五章 芳烃 芳香性
1、多取代苯的命名。
2、何谓亲电取代?
3、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比力——芳环上电子密度越高,亲电取代活性愈大。
4、芳烃可以与哪些试剂进行亲电取代反应?
5、芳烃的烷基化、酰基化、氯甲基化的特点。
6、哪些试剂可以作烷基化、酰基化试剂?
7、酰基化、氯甲基化在合成上有哪些应用?
8、芳烃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应理解)
9、芳烃侧链上α-碳上的卤代及其与芳环上卤代反应的区别。
10、芳烃的侧链氧化。(侧链α-碳上有α-H时才被氧化)
11、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的区分及其定位活性(定位能力)比力。
12、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
13、定位规则在合成上的应用。
14、萘的结构与芳香性。
15、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不同位置上的亲电取代活性。
16、萘的氧化和还原(作一般的了解)。
17、萘环二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18、非苯芳烃的定义和具有芳香性的判断条件。
6
第六章 立体化学
1、化合物具有镜像的条件是什么?
2、手性分子的旋光性(P207—209)。
3、含一个手性碳旋光物的构型确定和R/S—命名。(P212—214)
4、 含两个手性碳化合物的R/S-命名。(包罗熟练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Newman投影式、契形键式的构造式R/S构型的确定)
5、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的定义。
6、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同一物的判断方法。
7、对映体、非对映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异同点?(旋光标的目的、比旋光度、化学活性不同,其余均相同)
7
卤代烃
1、卤代烃、卤代烯烃、卤代芳烃的系统命名。
2、卤代烃的制法。
3、何谓亲核取代反应? (SN2反应中:正电中心碳上正电荷越集中、空间阻碍越小,反应活性越大; SN1反应中:越易生成不变碳正离子的卤代烃,SN1反应活性越大)
4、卤代烃可与哪些试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这些反应各有哪些应用?
5、哪些反应可用于卤代烃的辨别(卤代烃如何辨别)?
6、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2和SN1机理要熟悉)。
7、各种卤代烃发生SN2和SN1反应的活性比力。
8、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需要熟知;要懂得按照影响因素能正确判断反应类型和反应活性)。
9、各种卤代烃在哪些条件下发生消除反应?
10、消除反应的取向和Saytzeff规律。
11、消除反应的历程(E2和E1机理要熟悉)。
12、各种卤代烃发生E2和E1反应的活性比力。
13、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需要熟知;要懂得按照影响因素能正确判断反应类型和反应活性)。
14、卤代烃与金属反应及其生成物(Grignard试剂)在合成上的应用。
15、哪些卤代烃可以用于合成Grignard试剂?哪些卤代烃不能用于合成Grignard试剂?
16、相转移反应(只作一般了解)。
17、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哪些卤代烃的卤原子是活泼的?哪些卤代烃的卤原子是不活泼的?原因是什么?)。(P272—286)
8
波谱分析
1、红外光谱原理。
2、分子的振动方式和价键偶极矩变化与红外吸收峰位置、强度的关系——伸缩振动在高频区产生吸收,弯曲振动在低频区产生吸收;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出现红外吸收,无偶极距变化的振动无红外吸收,偶极矩变化大的振动吸收峰就强。
3、产生红外光谱的两个必要条件是:
(1)ν红外=ν振动
(2)振动过程中有偶极矩变化
4、重要基团的特征吸收峰。(注意频率、峰形等)
5、红外光谱谱图分析基本方法。
6、核磁共振的产生和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7、化学位移的定义。
8、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 质子的周围电子密度越高越在高场产生吸收(则化学位移值越小);△ 磁各向异性效应与化学位移值之间的关系(抗磁屏蔽效应越大——存在+I诱导效应越大的质子或在某些价键和官能团屏蔽区的质子,越在高场产生吸收)。
9、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的含义和原理。
10、核磁共振谱中,一级谱图吸收峰的裂分规律。
11、核磁共振谱谱图分析基本方法。
9
醇和酚
1、醇和酚的命名。
2、醇的制法(由烯烃水合法、硼氢化—氧化水解法;卤代烃水解法;Grignard试剂与醛、酮、环氧醚反应的制法;由醛、酮、羧酸酯还原制备的方法都必需掌握);酚的制法。
3、醇的物理性质。(注意氢键的形成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4、醇和酚的酸性比力。(尤其酚的酸性比力必需注意:酚羟基的邻、对位上有吸电子基时酸性加强 酚羟基的间位上有供电子基时酸性减弱)。
5、醇醚、酚醚、醇酯、酚酯的生成反应。
6、醇在不同条件下的氧化(P339—341)和脱氢(P341)反应。(尤其是弱氧化条件下制备醛酮的反应)
7、卤代烃的生成反应(注意醇与不同氢卤酸反应的活性比力、不同的醇与Lucas试剂反应的活性比力)。
8、六碳以下的醇的辨别方法。
9、哪些醇与氢卤酸反应容易发生重排反应生成重排的卤代烃?
10、醇与哪些试剂反应不会发生重排反应得到相应的卤代烃?
11、醇的脱水反应(醇在浓H2SO4中的分子内脱水按E1历程进行,得到重排产物为主;醇在什么条件下的分子内脱水不发生重排?)。
12、酚的一元、二元、三元卤代。
13、酚的辨别方法。
14、酚的硝化、Friedel— Crafts反应、Kolbe—Schmitt反应、与醛酮缩合(均作一般了解)。
15、酚的还原。
10
醚和环氧化合物
1、芳醚、复杂的醚、环氧醚的命名。
2、醚的制法。(Williamscn合成法、环氧醚的制法要懂)。
3、醚盐生成的应用和醚键断键的不同形式。
4、醚在酸、碱催化条件下断键反应。环氧乙烷与Grignard试剂反应和应用。
11
醛、酮和醌
1、醛、酮及其取代衍生物的命名。
2、醛、酮的制备方法:
(1) 由伯、仲醇用CrO3/吡啶 或用 CrO3/H2SO4/丙酮 或用2 C5H5N/H2Cr 2O7/CH2Cl 2 氧化制醛酮的方法(P340—341);
(2) 伯、仲醇气相氧化法(P341);
(3) 醇经Oppenauer氧化制备醛、酮的方法(P382);
(4)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制备醛、酮的方法(P382)。
3、 醛与酮的IR和NMR特征及其区分。
4、 何谓亲核加成反应?
5、 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比力(羰基碳上正电性越明显、空间阻碍作用越小,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就越大)。
6、 醛、酮与NaHSO3、与HCN的亲核加成及其应用。
7、 醛、酮与醇的加成反应及其在庇护羰基上的重要应用。
8、 醛、酮与金属有机试剂加成及其在合成上的重要应用。
9、 醛、酮的辨别方法和醛、酮的分离方法——与饱和NaHSO3反应 (P388—384)、与氨的衍生的加成缩合(P395—397)用于醛、酮的辨别和分离。
10、醛、酮与Witig试剂加成及其在定位合成烯烃上的应用。(P394—395)
11、 甲基酮的卤仿反应及其在辨别甲基酮和降低碳链合成上的应用。(P399—401)
12、醛、酮的羟醛缩合反应在增长碳链上的应用:
(1)醛、酮的羟醛缩合反应(P401—402;要掌握其反应历程,重在掌握——在增长碳链上的应用);
(2)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P403; 要掌握其反应历程,重在掌握——在增长碳链上的应用);
(3)Perkin缩合反应(403)。
13、醛的弱氧化在醛的辨别和合成不饱和羧酸上的应用。(P405)
14、醛、酮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尤其:用金属氢化物还原要掌握好)。
15、醛、酮的Clemmensen还原法和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法及其应用。
16、Cannizzaro反应(作一般了解)。
17、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P409—412希望看一看)
12
羧酸
1、羧酸制法(由醇、醛氧化制备;由腈水解制备;由Crrignand试剂与CO2作用制备)。
2、羧酸的酸性,影响羧酸酸性的因素,酸性强弱比力。
3、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反应。
1、羧酸的还原。(P438,羧酸一般不能进行催化加氢还原)
2、羧酸的脱羧反应。
3、二元羧酸的受热分解与应用。
4、羧酸α—氢原子被卤代的反应(区别于酰卤生成的反应);α—氢被卤代在羧酸α-碳上引入氨基和氰基的应用。
5、羟基酸。(P440—442希望看一看)
13
羧酸衍生物
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2、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反应活性是:水解>醇解>氨解;酰卤>酸酐>羧酸酯>酰胺)
3、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和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4、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羧酸衍生物与Grignard试剂、与二烃基铜锂的反应及其合成酮的应用。
5、酰胺的酸碱性。
6、 酰胺的脱水在合成腈的应用和Hofmann降解反应及其在降低碳链胺的合成应用。
14
羰基化合物
1、 羰基化合物的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原理;β—二羰基化合物的辨别方法。
2、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其它β—羰基酯的制备:Claisen酯缩合;分子内酯缩合——Dieckmann缩合或闭环缩合也应该要懂)。
3、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P471)
4、乙酰乙酸乙酯亚甲基上氢的酸性和亚甲基上引进烃基的反应。(P472)
5、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一烃基取代乙酸、二烃基取代乙酸;一烃基取代丙酮、二烃基取代丙酮;甲基酮;二元酮和酮酸等的合成上的应用。
6、丙二酸二乙酯的制法;
7、丙二酸二乙酯亚甲基上氢的酸性和亚甲基上引进烃基的反应。(P474)
8、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一烃基取代乙酸、二烃基取代乙酸、二元羧酸、环烷基甲酸、等的应用。
9、其它含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反应。(P476—478希望看一看)
15
有机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的还原;用含硫化合物的还原;催化加氢还原。
2、硝基增强其邻位、对位酸性基团的酸性的影响。(P485—486)
3、胺的命名;
4、由腈、酰胺的还原制备胺;由酰胺降解制备胺;Galiel合成法制备胺;由硝基物的还原制备胺的方法要掌握。
5、胺的结构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碱性强弱比力)。
6、胺与酰卤、酸酐的酰基化反应及其在辨别胺和分离胺上的应用。(P500)
7、胺的磺酰化及其在辨别胺、分离胺上的应用。(P502)
8、不同结构的胺与亚硝酸反应的区别,及其在辨别不同胺上的应用。(P503)
9、芳胺环上的卤代在辨别芳胺上的应用
10、降低氨基活性、庇护氨基的方法。芳胺环上在氨基邻位、间位、对位硝化的方法或引进一个原子的方法。(均在P505)
11、季铵碱的分解反应及其分解规律(Hofmann规则)或分解取向。(P507—509)
12、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区分和命名。
13、重氮化合物的制法。
14、重氮盐的重氮基被氢原子取代(作为去硝基、去氨基的反应)及其在反定位规律合成上的应用。
15、重氮盐的重氮基被羟基取代、被卤原子取代、被氰基取代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16、重氮化合物的偶合反应。
17
杂环化合物
1、含一个杂原子的单环 、二环杂环化合物及其取代衍生物的命名。
2、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环杂环化合物和六元单环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
3、五元单环杂环物的亲电取代(硝化和磺化等)反应及其亲电取代活性(P562)。
4、吡咯的酸性。(P566)
5、吡啶的结构和碱性。
6、吡啶的结构与亲电取代活性的关系。(吡啶为何较难进行亲电取代反应?)
19
碳水化合物
1、单糖的结构,标识表记标帜D/L构型的命名。
2、单糖的氧环构象式与开链式的互变异物。
3、单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4、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的结构。
5、哪些糖有还原性(属还原糖)?
6、淀粉和纤维素(多糖)的链段结构是怎样的结构?
20
氨基酸
1、氨基酸标识表记标帜D/L构型的命名。
2、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3、氨基酸的羧基和氨基的反应。
4、氨基酸两性和等电点的定义及其等电点在分离氨基酸上的应用。
5、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盐析、两性和等电点在分离蛋白质上的应用。
6、致使蛋白质变性有哪些因素?何谓蛋白质变性?
7、蛋白质的结构。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