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汽轮机的基础理论,进行汽轮机通流部分热力核算、机组变工况特性分析、经济性分析、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和振动分析等。为将来从事运行、办理、试验、调整、改造和科研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和运算等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创新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具有“一实两创”特色的复合性人才。
在电力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快、内容多,而学院精简课时、学生人数招生扩招的背景下,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学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力争使《汽轮机原理》课程成为我院具有必然特色、较高教学水平、教学改革发展较快的示范性精品课程。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上的教学资源共享,使之成为在我院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的精品课程。
本课程着重阐述了汽轮机及其主要附属设备凝汽器的工作原理和变工况特性、汽轮机零件强度校核和汽轮机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加强理论的同时强调尽可能与工程实践结合;在课程展开过程中适度加深、拓宽课程内容,引进科研新成果。这是本课程的重点。
由于汽轮机原理是一门专业课,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和热门专业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主动性是难点之一;别的,也正是由于它是一门专业课,那么如何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另一个难点。按照我们的授课经验,采取如下办法:
(1)从人们的认知规律的角度,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
(2)多种教学模式并用,即课堂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等。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1.1 概述(一)
§1.1 概述(二)
§1.1 概述(三)
§1.2 蒸汽在喷嘴和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
§1.3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一)
§1.3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二)
§1.3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三)
§1.3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四)
§1.4 叶栅的气动特性
§1.5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一)
§1.5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二)
§1.5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三)
§1.8 扭叶片级(一)
§1.8 扭叶片级(二)
第二章 多级汽轮机
§2.1 多级汽轮机的优越性及其特点(一)
§2.1 多级汽轮机的优越性及其特点(二)
§2.2 进汽阻力损失和排汽阻力损失(二)
§2.3 汽轮机及其装置的评价指标
§2.4 轴封及其系统(一)
§2.4 轴封及其系统(二)
§2.5 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其平衡(一)
§2.5 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其平衡(二)
§2.6 单排气口凝汽式汽轮机的极限功率
第三章 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
§3.1 喷嘴的变工况特性(一)
§3.1 喷嘴的变工况特性(二)
§3.2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一)
§3.2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二)
§3.2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三)
§3.2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四)
§3.3 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变工况的影响(一)
§3.3 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变工况的影响(二)
§3.3 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变工况的影响(三)
§3.4 滑压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一)
§3.4 滑压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二)
§3.5 小积流量工况与叶片颤振
§3.7 初终参数变化对汽轮机工作的影响 (一)
§3.7 初终参数变化对汽轮机工作的影响 (二)
§3.8 汽轮机的工况图与热电联产汽轮机 (一)
§3.8 汽轮机的工况图与热电联产汽轮机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