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宏不雅观经济学概述
关键概念:
宏不雅观经济学
总量分析法
增长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关键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按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P14)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 MPS):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只有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才计算产值。(P14)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P14)
最终产品(final goods):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P14)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P14)
产品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P15)
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15)
名义GDP(nominal GDP):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16)
实际GDP(real 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16)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P16)
消费(Consumption):居民个人消费品的支出,包罗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办事。(P18)
耐用消费品:使用寿命比力长的消费品,如家用汽车、空调、电视。(P18)
非耐用消费品:使用寿命较短的消费品,如食物、衣物、燃料。(P18)
投资(Investment):增加或替换本钱资产(包罗厂房和住宅建筑、购买机器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P18)
固定资产投资(fixed investment):用来增加新厂房、新设备、营业用建筑物(即非住宅建筑物),以及住宅建筑物的支出。(P18)
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P18)
折旧(depreciation):本钱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P18)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本钱设备的。(P18)
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P18)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P18)
政府的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如失业保险金、退休金、抚恤金等福利性支出以及国债的利息支出等,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P19)
净出口(Net Export):商品和劳务进出口的差额。X表示出口(Export),M表示进口(Import),(X-M)就是净出口。(P19)
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净出口为正值,表示出口额大于进口额。(P19)
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净出口为负值,表示进口额大于出口额。(P19)
工资或薪金:劳动者的报答。(P20)
利息净额(或净利息):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P20)
租金:包罗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以及专利权、版权及具有自然资源所有权性质的收入。(P20)
间接税: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销售税、货物税等税款。(P20)
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P20)
非公司企业收入:合伙企业和个人经营企业的收入。(P20)
公司税前利润:公司制企业在一按时期内所获得的利润,可分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P21)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表示经济活动的净结果,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以后的价值。(P22)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一国生产要素在一按时期内提供办事所获得的报答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P22)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P22)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个人收入减去个人向政府的税收支付和其他非税收支付(比如泊车费)。(P22)
储蓄-投资恒等式:(P24-P26)
●两部门经济中的:居民户和厂商(企业)
从支出(需求)角度看,GDP=消费+投资=C+I;
从收入(或供给)角度看,GDP=C+S;
I=S——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中的:两部门加上政府部门
从支出(需求)角度看,GDP= C+I+G;
从收入(或供给)角度看,GDP=C+S+T(T=T0-Tr, T0表示全部税收,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
I=S+(T-G)——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投资恒等式;
T>G差额为预算盈余;T
●四部门经济中的:三部门加上国外部门
从支出(需求)角度看,GDP=C+I+G+X;
从收入(或供给)角度看,GDP=C+S+T+M;
I=S+(T-G)+(M-X)——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私人、政府、国外)-投资恒等式;
M>X本国为贸易逆差;M
经济福利标准(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P27)
绿色GDP:在原有GDP核算的基础上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对GDP指标做出某些调整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总量指标,绿色GDP分为总值和净值。(P28)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P28)
环境降级成本: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办事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分为环境庇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P28)
环境庇护支出:为庇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P28)
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损失和为庇护环境应支付的价值。(P28)
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P28)
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其他国家得到的要素收入(包罗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并减去向其他国家的要素支出,其计算表达式为:
GNP=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支出 (P16)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P16)
●生产法:对各个生产阶段创造的价值进行汇总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P17)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各部门的增加值
●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按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P16-P17)
GDP=C+I+G+NX
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收入法:用生产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P20-P21)
GDP=工资+利息+租金+间接税+折旧+非公司企业收入+公司税前利润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P22)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22)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收入+个人利息收入 (P22)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非税收支付 (P22)
●绿色GDP总值=GDP-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P28)
●绿色GDP净值=绿色GDP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P28)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P.S.:书本上P60“从总需求的角度看:”的公式中“进口-出口”应改为“出口-进口”,P62倒数第十行“从而居民心入增加…”应改为“从而居民收入增加…”, P66第四个公式的分子“-β”应改为“1-β”,P68本章小结中第5点“c+i+g=c+i+g+(x-m)”应改为“c+s+t=c+i+g+(x-m)”)
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包罗产品市场的理论。
“消费心理法则”:人们当其收入增加时,将会增加其消费支出。但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将小于其收入的增加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其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小,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财政政策中最有效的手段: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原因: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以及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关键概念:
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P39)
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P39)
消费倾向: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P39)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的比率,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用MPC表示。(P41)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消费量和可支配收入的比率(c/y),用APC表示。(P41)
储蓄(saving):没有用于当前消费的那部分可支配的收入,或者说,是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后的剩余。(P44)
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收入和储蓄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P44)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用MPS表示。(P44)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APS):在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用APS表示。(P44)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反映投资与利率变换关系的系数。(P48)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这一理论的基本不雅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理论核心)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P49)
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在不变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
(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不变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
(3)从短期考察,储蓄和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的作用较大。
(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起来,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P51)
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P50)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P50)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life cycle hypothesis):在短期内,消费在收入中占的比例与收入呈反标的目的变化,这可以解释周期性的消费行为。在长期内,消费在收入中占的比例保持不变。(P5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本身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挨次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P53)
永久收入: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P53)
利率变换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力有利,从而增加储蓄。(P54)
利率变换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使人们将来利息收入增加,认为本身较为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P54)
价格水平:是价格水平的变换,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P54)
“货币幻觉”: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P55)
开放经济:与外国有贸易往来或其他经济往来的经济。(P60)
乘数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揭示了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之间量的关系如何。(P61)
投资乘数原理:在存在闲置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如果自发投资一次性增加,必然会提高有效需求,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并且国民收入增加是自发投资增加的一个倍数。(P62)
投资乘数消费函数:Δy=K×Δi=Δi×(1-bn)/(1-b)
Δy表示收入增加量,Δi表示投资增加量,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P62,P63)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63)
乘数正作用:投资增加引起收入成倍增加的乘数。(P63)
乘数反作用:减少投资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减少,减少的规模恰好是投资减少量乘以乘数。(P63)
政府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换对引起这种购买支出变换的比率。(P63)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换与引起这种变换的政府转移支付变换的比率。(P65)
税收乘数:收入变换与引起这种变换的税收变换的比率。(P64)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换与政府收支变换的比率。(P66)
公式:
●均衡国民收入公式:(P39)
y=c+i
y表示剔除了价格变换的实际产出或收入,c表示实际消费(居民和企业实际期望的消费,即意愿消费,而不是实际发生的),i表示实际投资(居民和企业实际期望的投资,即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实际发生的)。
●经济均衡的条件:(P40)
E=y
E代表支出,y代表收入。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P40)
y=c+s
●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计划投资必需等于计划储蓄(P40)
i=s
(注意: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包罗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是始终等于储蓄”,而均衡国民收入中的“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是均衡条件)。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P41)
c=c(y)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c=α+βy
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α为必不成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公式:(P41)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P41)
, 或 , (注意:一般情况下,MPC是递减的,且Δc是Δy的一部分,所以0
●储蓄函数数学表达式:(P44)
s=y-c=y-c(y)=s(y)
经济含义: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平均储蓄倾向的公式为:(P44)
●边际储蓄倾向的公式为:(P44)
或 (注意:0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P46-P47)
(1)消费函数(c)和储蓄函数(s)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y)
c=α+βy
s=-α+(1-β)y
(2)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C
(3)APC+APS=1 , MPC+MPS=1。
●投资函数:(P48)
i=i(r)
当投资函数为线性时:i=e-dr
e表示与利率没有关系的自发投资,dr是与利率有关的投资,-d是反映投资与利率变换关系的系数,称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P50)
长期消费函数:c=βy,短期消费函数:c=c0+cy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P52)
公式:c=aWR+bYL
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P53)
公式:yp=θy+(1-θ)y-1
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为当前收入,y-1为过去收入。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P55-P59)
总供给: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储蓄 (y=c+s)
总需求:
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y=c+i)
当i=s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一)消费—投资法:联立收入均衡式和消费函数
(二)投资—储蓄法:联立收入均衡式(投资等于储蓄)和储蓄函数
●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P59-P60)
总支出: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y=c+i+g)
总收入:
国民收入=消费+储蓄+税收(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 (y=c+s+t)
当i+g=s+t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c+i+g与45°线的交点)
●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P60-P61)
总供给:
国民收入=各种要素的供给=各种要素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y=c+s+t)
总需求:
国民收入=各种需求+(出口-进口)=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出口-进口) (y=c+i+g+(x-m))
当(i-s)=(t-g)+(m-x)(投资储蓄差额=政府收支差额+进出口差额)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投资乘数消费函数:(P63)
Δy=K×Δi=Δi×(1-bn)/(1-b)
Δy表示收入增加量,Δi表示投资增加量,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常见乘数(P63-P67)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Δy/Δg= Δg表示政府支出变换,Δy表示收入变换,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注:kg为正值,它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β)的倒数。)
(二)税收乘数
Δy/Δt=kt=Δy表示收入变换, Δt表示税收变换,kt为税收乘数
(注:税收乘数为负数,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r=ktr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注: ktr为正值,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增加了人们可支配收入,因而消费会增加,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其绝对值和税收乘数相同,但符号相反。)
(四)平衡预算乘数
由Δy=kgΔg+kgΔt=和Δg=Δt,推出:
=kb
kb为平衡预算乘数,其值为1。
(五)对外贸易乘数
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进口m=m0+γy,m0为自发性进口,1>γ>0),它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换多少。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P.S.:书本P91中顺数第三个公式中“-ry”应改为“-γy”,P92化简得到的阿谁公式中“”应改为“”,P93中IS公式里分母中的“r”都应改为 “γ”,注意P76的两部门和三部门经济均衡收入的公式)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分析。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IS-LM-BP模型。
产品市场的供给是储蓄,需求是投资。
投资的决定主要依赖于四个要素: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
风险包罗:未来的市场走势、产品价格变化、生产成本的变换、实际利率的变化、政府宏不雅观经济政策变化等。
利率的决定主要就是分析货币的需求。
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一般而言,IS不均衡(即产品市场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换: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即货币市场不均衡)会导致利息率变换: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关键概念:
产品市场均衡: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P74)
IS曲线:按照产品市场上投资等于储蓄恒等式,可以建立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彼此关系,IS曲线是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P74)
经济学中的投资:社会实际本钱的形成,包罗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实际上它远非常数。(P74)
q值: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新建造成本之间的比值。q>1,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q<1,说明购买旧企业要比新建造企业便宜,就不会有新投资。(P75)
LM曲线:通过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可以建立利率r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关系,LM曲线就是这一关系的图形。(P79)
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称货币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P79)
使用上的灵活性: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P79)
交易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P79)
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交易动机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P79)
预防动机或称谨慎动机:人们为了预防不测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P79)
货币的预防需求:由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P79)
(注: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用交易性货币需求统称,用L1表示。)
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P80)
货币的投机需求:由投机动机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P80)
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P81)
货币供给:(货币的实际供给量用m表示)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狭义:货币供应(M1)=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M2)=M1+按期存款。其大小与利率凹凸无关,是一个外生变量。(货币供给分为名义供给(M)和实际供给(m))(P82)
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管货币购买力如何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P82)
货币需求:同流动性偏好。(P79)
财政政策:政府变换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民收入。(P89)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中央银行)用变换货币供应量办法来改变利率和收入。(P89)
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P92)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nx)和净本钱流出(F)的差额,用BP表示。(P92)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均衡或国外均衡):BP曲线上的每一点所对应的状态,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P92)
内部均衡(国内均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状态。(P93)
(注意:IS和LM曲线的交点只是同时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但不必然是充分就业的均衡,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需要依靠国家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节)(P89)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并对国民收入的循环以及宏不雅观经济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宏不雅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不雅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不雅观经济学和微不雅观经济学的异同;三、宏不雅观经济学的加总法;四、宏不雅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不雅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概念以及含义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NDP、NI、PI、DPI的概念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重点〕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二、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以及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的目的是阐述凯恩斯主义关于国民收入的需求决定理论。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简单的经济关系;二、均衡产出的概念;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MPC、APC〕;二、储蓄函数〔MPS、APS〕;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换〔重点〕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第五节 乘数论〔重点〕
投资乘数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重点〕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重点〕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二、税收乘数;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四、平衡预算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重点〕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在掌握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本章的难点是各种乘数的应用。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本章所要建立的“IS—LM”模型,是在考虑到最终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彼此影响的基础上,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一、实际利率与投资;二、本钱边际效率的意义;三、本钱边际效率曲线;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五、预期收益与投资;六、风险与投资;七、托宾Q理论。
第二节 IS曲线〔重点〕
一、IS曲线及其推导;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应;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重点〕;三、流动偏好陷阱〔重点〕;四、货币需求函数〔重点〕;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重点〕。
第四节 LM曲线〔重点〕
一、LM曲线及其推导;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分析〔重点〕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换。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二、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在掌握IS—LM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最终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市场如安在彼此影响中共同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本章的难点是IS—LM模型的把持。
第十五章 宏不雅观经济政策分析
本章的目的是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重点〕;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三、挤出效应〔重点〕。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重点〕;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重点〕
二、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本章的难点是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十六章 宏不雅观经济政策实践
本章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作用机制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注意相关概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二、自动不变与斟酌使用〔重点〕;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标的目的;五、赤字与公债;六、西方财政的分级办理模式〔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应〔重点〕;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关系;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重点〕;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第四节 本钱债券市场〔简单介绍〕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二、债券的发行与流通;三、债券的交易与价格;四、债券投资及风险。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一、期货市场;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三、期权交易;四、双向期权。
第六节 宏不雅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二、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应用,本章的难点是掌握存款的创造和货币供应。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应模型
本章目的在于说明总需求、总供应曲线的作用如何造成价格水安然安祥国民收入的波动。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应的一般说明
一、短期与长期宏不雅观生产函数〔重点〕;二、劳动市场。
第三节 长期和短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第四节 古典总供应曲线〔简单介绍〕
第五节 凯恩斯总供应曲线〔简单介绍〕
第六节 常规总供应曲线
第七节 总需求总供应模型对现实的解释〔重点〕
一、宏不雅观经济的短期目标;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三、总供应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八节 总需求总供应模型的数学小结〔视课时情况自由处理〕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