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复旦大学】重读资本论(全28讲)
  • 分类:经济管理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1-02-18 16:05

马克思在《本钱论》第一卷便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发现:计算起源于交换,数学起源于人类的交换活动和放贷的行为。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中的“等同”“平等”等不雅观念均不是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古典经济学中把人类的交往活动等同于市场的交换,资产阶级又单纯地将利润等价于投资,这些都是古典经济学中的理论缺陷。抽象的市场关系掩盖了真实的本钱主义关系,马克思在指出这一本相的同时,又提出是货币的提供者和掌控者占据着市场的中心,从而彻底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色也进而真正揭开。

马克思为着真理孜孜以求,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本钱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67年问世的《本钱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人们看到,在西方本钱主义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本钱论》等著作再次热销。

图片

在此背景下,一部名为《21世纪本钱论》的著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探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所讨论的问题即财富的不服等分配,二是其在必然程度上借力《本钱论》的影响。

那么,《21世纪本钱论》同《本钱论》是什么关系?是否如其中译本名称所直不雅观地反映出的那样,是21世纪的《本钱论》?

对第一个问题,应当承认,《21世纪本钱论》同马克思的《本钱论》之间具有某种关联,特别是其所讨论的问题。作者在书中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历史统计数据指明,私有本钱的积累必然带来广大劳动者的“贫困积累”,即收入和财富的不服等分配、社会的两极分化。因此,书中高度评价马克思的本钱积累理论:“马克思提出的无限积累原则表示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它对于21世纪的意义毫不逊色于其在19世纪的影响。”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21世纪本钱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并非基于《本钱论》,其间还充斥着对《本钱论》的肤浅认识和误读。由于其过度依赖数据所呈现的表层现象而无视马克思本钱积累理论的社会历史内涵,导致其与《本钱论》主旨相背离并愈行愈远,所以,《21世纪本钱论》并不是21世纪的《本钱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本钱论》在揭示本钱积累历史趋势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诞生的两大条件:一是由本钱积累所生成的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如马克思所说,“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本钱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本钱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二是由本钱积累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贫困积累所生成的社会主义诞生的主体条件,本日益壮大的、由本钱主义生产机制所训练和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反抗的不竭增长。以本钱增殖运动为主轴的经济运行过程不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此过程中还将完成对作为主体的劳动者的两方面的塑造:其一是对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的塑造;其二是对包罗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的塑造。马克思在《本钱论》中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与本钱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过程,其结果如恩格斯所说,“本钱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化的力量”,由此为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主体条件。

全站精品课程推荐!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