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教学科学。儿童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和智力不竭成熟的过程,其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不同,在各年龄阶段中又各有特点。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一动态的特点,也是儿科学生必需掌握的重点。了解儿科特点,方能正确掌握儿童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种办法,以促进和保障祖国下一代的成长。
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有严密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关于事实的依据,概念的说明,原理的认证,统计的应用,都必需准确,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需进行透彻的阐述,并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下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使之具有与本门科学发展适应的科学水平,并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启发诱导下,不单能掌握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在运用和继续钻研下得到启发,养成独立学习,不雅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不雅观能动性。
儿科教学过程包罗课堂讲授、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见习阶段主要帮手学习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询问和书写病史,正确掌握各系统检查方法,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临床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全心全意为病人办事的思想,使毕业后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生。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儿科学的特点,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儿童营养、卫生保健特点,掌握儿科各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示、防治方法。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培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在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下,通过学习西医基础理论,结合儿科学专业教学、临床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具有优良的科学技术本事,能全心全意为儿童健康办事的临床新型的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办事。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2.详细讲解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各期名称、起止时间及各期特点。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衡量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包罗测量方法、正常值及计算方法)。
3.了解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生长发育的定义及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一般介绍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重点讲解衡量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的定义、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公式、评价方法及临床意义。
3.一般介绍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第三章 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1.熟悉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2.熟悉儿童保健的具体办法。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2.详细介绍儿童保健的具体办法。
第四章 小儿体液平衡与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液体疗法的计算原则,掌握小儿腹泻时液体疗法
2.掌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熟悉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4.熟悉液体疗法常用的溶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1)体液的总量和分布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3)水代谢的特点
2、重点介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脱水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脱水性质分为等渗性、低渗性和高渗性。
(2)低钾血症:病因、临床表示和治疗。
(3)代谢性酸中毒:病因、临床表示和治疗。
3.一般介绍液体疗法时常用溶液
(1)非电解质溶液:5-10%葡萄糖溶液
(2)电解质溶液:①0.9%氯化钠溶液;②3%氯化钠溶液;③碱性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和乳酸钠溶液。
(3)混合溶液:①2 :1等张含钠液;②2 :3 :1液(1/2张);
③4 :3 :2液(2/3张);④2 :6 :1液(1/3张)。
(4)口服补液用的溶液:口服补液盐(ORS)
4.重点介绍液体疗法
(1)“三定”补液原则
“必然”补液量:①累积损失量:由脱水程度决定;②继续损失量:继续丢失多少补多少;③生理需要量:满足基础代谢需要。
“二定”补液性质:①累积损失量:由脱水性质决定;②继续损失量:丢什么补什么;③生理需要量;
“三定”补液步骤和速度:①轻中度脱水分二步,第一步补充累积损失量,8-12小时内完成;第二步补充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余下部分在12-16小时内完成。②重度脱水伴休克者分三步,第一步快速扩容纠正休克,第二、第三步与轻中度脱水相同,但应减去扩容所用液体量。
(2)纠正酸中毒及钠、钾、钙、镁的补充。
第五章 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
(一)婴儿喂养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婴儿喂养方法。
2.掌握人乳喂养的特点。
3.掌握婴儿食物转换的方法与原则。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人乳的特点、母乳喂养方法、不宜哺乳的情况。
2.一般介绍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方法。
3.重点讲解婴儿食物转换的方法。重点讲解添加辅助食品原则。
(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示。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示。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
3.详细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
(三)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活化和生理作用。
2.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
3.掌握本病的发病机理。
4.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示。
5.了解本病的辨别诊断。
6.掌握本病的治疗和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一般介绍钙磷代谢的三种体液因子: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生理功能。
3.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详细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示(包罗症状、体征、X线检查、血生化检查)。
5.一般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的辨别。
6.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强调综合性办法。
(四)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发病机理。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示。
3.了解本病的辨别诊断。
4.掌握本病的治疗。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和诱因。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
3.一般介绍维生素D缺乏手足搐搦症与无热惊厥疾病的辨别。
4.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手足搐搦症的紧急处理办法。
第六章 青春期健康与疾病(自学)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概述
【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二、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三、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围产医学的定义。
二、重点讲解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三、简要讲解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外不雅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
四、结合上述特点讲解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
五、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二)新生儿室息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示、并发症及后遗症。
三、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
【教学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办理和监护。
四、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示、诊断与治疗。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述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与诊断。
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四)新生儿黄疸
【目的要求】
一、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二、掌握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及常见的几种病因。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重点讲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别离简要讲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等的特点及辨别要点。
(五)新生儿溶血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示、诊断要点及治疗办法。
三、了解本病的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述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实验室检查、辨别诊断及并发症。
三、重点讲解治疗本病的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及产前治疗。
四、一般介绍预防Rh(D)溶血病的方法。
(六)新生儿败血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示、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感染途径、常见病原菌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要点,包罗病史、临床表示与实验室检查。强调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
三、重点介绍抗生素治疗。
(七)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与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示、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皮下脂肪的特点,新生儿易出现低体温的原因等)。
二、结合病因(寒冷、早产、窒息、感染等),介绍提出预防办法。
三、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示。
四、治疗:重点介绍本病的复温办法。
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
(一)唐氏综合征
【目的要求】
1、熟悉本病染色体核型。
2、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3、了解本病病因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染色体核型及各型遗传特点。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征。
3、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按照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4、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办法,指出遗传咨询的作用。
(二)苯丙酮尿症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示及诊断。
3、熟悉本病的治疗和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示及诊断,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3.介绍本病的治疗办法,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4.的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自学)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一)麻疹
【目的要求】
1、了解麻疹病毒的特性、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发病机制。
2、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及其临床表示
3、掌握本病的诊断及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的辨别诊断。
4、熟悉不典型麻疹的临床特点及麻疹常见并发症
5、掌握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麻疹病毒的特性及发病机制(二次病毒血症与临床经过的关系)。
2、重点介绍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及其表示。
(1)暗藏期:无明显症状。
(2)前驱期: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koplik斑。
(3)出疹期:发热与出疹的关系、出疹挨次、皮疹特点。
(4)恢复期:热退与疹退的关系、退疹挨次、糠麸样脱屑及棕褐色素沉着。
3、一般介绍不典型麻疹的临床特点及麻疹常见并发症
4、重点介绍麻疹的诊断依据及与出疹性疾病的辨别
5、一般介绍麻疹的防治原则,强调麻疹病人的隔离期,对易感儿加强庇护(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腹泻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示
2、掌握本病诊断与治疗
3、孰悉本病的辨别诊断
4、了解本病的预防
5、了解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重点介绍本病的病因
(1)易感因素
(2)感染因素:①肠道内感染: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②肠道外感染
(3)非感染因素:以饮食因素多见。
2、详细讲解本病的发病机理
(1)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2)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3、重点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示
(1)小儿腹泻共同的临床表示
①非感染因素、病毒和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②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2)几种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3)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特点
4、重点介绍本病的诊断与辨别诊断
(1)诊断:①诊断依据;②病程分类;③病情分类;④病因学诊断。
(2)辨别诊断:
①轻型腹泻或大便仅少量白细胞者,应与生理性腹泻及能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相辨别;
②重症或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应与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炎等相辨别。
5、重点介绍本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1)急性腹泻病的治疗:包罗饮食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补钙镁治疗、药物治疗等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肺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支气管肺炎病理及病理生理。
2.掌握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示及与辨别诊断。
3.熟悉支气管肺炎的常见并发症。
4.掌握支气管肺炎的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
2. 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示。
3.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以及辨别诊断。
4.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治疗。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先本性心脏病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和出生后的改变。
2.了解先本性心脏病的病因。
3.熟悉先本性以及病的分类及特点。
4.熟悉先本性心脏病的诊断步骤及有关辅助检查的应用价值。
5.熟悉先本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 介绍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和出生后和改变。
2.一般介绍先本性心脏病的可能病因。
3.详细介绍先本性以及病的分类和临床特点。
4.讲解先本性心脏病的诊断步骤和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造影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的应用价值。
5.介绍先本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原则。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