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所以历史上也曾称作“理论化学”。物理化学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过程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及这些规律与微不雅观结构的关系。物理化学(工科)是化工、材料、轻工、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必修课,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上述专业的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一直十分重视物理化学(工科)课程的发展。
由于物理化学(工科)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化工专业基础课,所以师生都特别重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刘云浦先生是第一届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其后,宋世谟教授、王正烈教授都曾担任过课指委委员。物理化学学科中一大批中老年教师严谨治学的作风为物理化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竞庆先生、庄公惠先生、宋世谟先生、王正烈先生、肖衍繁先生都是全校知名的教学表率。庄公惠,李竞庆先后受聘于中央电视大学,为全国电大学生讲授物理化学,受到中央电大和学生的高度评价。从1978年开始,我们先后编写和修改出版了《物理化学》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版。内容不竭更新和提高,由于编写者整体阵容强大,工作认真,同时一直把质量不雅观念放在首位,所以该教材每版都获得国家或教育部的奖励,第四版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版的印数和发行量一直名列同类教材的首位,在全国工科学校中一直占居极高的使用率。与此同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更新实验设备,使物理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课程目录:
1.1.1]--7.1.1电化学的研究内容
[1.2.1]--7.1.2原电池与电解池法拉第定律
[1.3.1]--7.2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
[1.4.1]--7.3.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1.5.1]--7.3.2离子独立运动定律与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1.6.1]--7.3.3电导测定的应用
[1.7.1]--7.4.1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因子
[1.8.1]--7.4.2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离子强度
[2.1.1]--7.5.1可逆电池
[2.2.1]--7.5.2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测定
[2.3.1]--7.6.1原电池热力学
[2.4.1]--7.6.2能斯特方程
[2.5.1]--7.7.1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
[2.6.1]--7.7.2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2.7.1]--7.8电极的种类
[2.8.1]--7.9原电池设计
[2.9.1]--7.10分解电压
[2.10.1]--7.11.1极化作用
[2.11.1]--7.12.1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2.12.1]--7.12.2电化学小结
[3.1.1]--8.1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3.2.1]--8.2宏不雅观粒子的经典描述
[3.3.1]--8.3.1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1)
[3.4.1]--8.3.2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2)
[3.5.1]--8.4.1一维势箱中粒子
[3.6.1]--8.4.2三维势箱中粒子
[3.7.1]--8.5一维谐振子
[4.1.1]--8.6.1中心力场问题
[4.2.1]--8.6.2二体刚性转子
[4.3.1]--8.7.1类氢离子的结构
[4.4.1]--8.7.2原子轨道及其图示
[4.5.1]--8.7.3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4.6.1]--8.7.4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
[5.1.1]--9.0统计热力学的对象及方法
[5.2.1]--9.1粒子的运动形式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
[5.3.1]--9.2能级分布的微不雅观状态数
[5.4.1]--9.3最概然分布和平衡分布
[5.5.1]--9.4玻尔兹曼分布及配分函数
[5.6.1]--9.5热力学性质与配分函数间的关系
[6.1.1]--9.6.1分子配分函数的计算(1)
[6.2.1]--9.6.2分子配分函数的计算(2)
[6.3.1]--9.7.1热力学函数的计算(1)
[6.4.1]--9.7.2热力学函数的计算(2)
[6.5.1]--9.8熵的统计意义及残余熵
[6.6.1]--9.9抱负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7.1.1]--10.1.1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
[7.2.1]--10.1.2热力学公式
[7.3.1]--10.1.3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7.4.1]--10.2.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7.5.1]--10.2.2毛细现象和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7.6.1]--10.2.3亚稳状态及新相的生成
[7.7.1]--10.3.1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等温吸附
[7.8.1]--10.3.2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和吸附热力学
[7.9.1]--10.4固-液界面
[7.10.1]--10.5.1溶液表面的吸附
[7.11.1]--10.5.2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
[8.1.1]--11.1.1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8.2.1]--11.1.2基元反应和质量作用定律
[8.3.1]--11.1.3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和反应速率的测定
[8.4.1]--11.2.1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
[8.5.1]--11.2.2二级反应
[8.6.1]--11.2.3n级反应
[8.7.1]--11.3.1速率方程的确定——尝试法
[8.8.1]--11.3.2速率方程的确定——半衰期法
[8.9.1]--11.3.3速率方程的确定——初始速率法和隔离法
[9.1.1]--11.4.1阿伦尼乌斯方程
[9.2.1]--11.4.2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9.3.1]--11.5.1对行反应
[9.4.1]--11.5.2平行反应
[9.5.1]--11.5.3连串反应
[9.6.1]--11.6.1拔取控制步骤法&平衡态近似法
[9.7.1]--11.6.2稳态近似法
[9.8.1]--11.6.3非基元反应的表不雅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9.9.1]--11.7.1单链反应
[9.10.1]--11.7.2支链反应与爆炸边界
[10.1.1]--11.8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0.2.1]--11.9.1势能面、反应途径和活化络合物
[10.3.1]--11.9.2艾林方程
[10.4.1]--11.10溶液中反应
[10.5.1]--11.11.1光化学反应的过程&光化学定律
[10.6.1]--11.11.2光化学反应的机理与速率方程
[10.7.1]--11.12.1催化作用的通性
[10.8.1]--11.12.2多相催化反应
[11.1.1]--12.1.1分散系统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11.2.1]--12.1.2丁铎尔效应和瑞利公式
[11.3.1]--12.1.3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近似测定
[11.4.1]--12.2.1布朗运动与扩散
[11.5.1]--12.2.2沉降与沉降平衡
[11.6.1]--12.3.1电动现象
[11.7.1]--12.3.2扩散双电层理论
[11.8.1]--12.3.3溶胶的胶团结构
[11.9.1]--12.4.1溶胶的经典不变理论—DLVO理论
[11.10.1]--12.4.2溶胶的聚沉
[11.11.1]--12.5乳状液的分类与辨别不变和去乳化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