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精品课
  • 分类:哲学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4-01-11 14:39

导   论

(近代中国哲学史虽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但我觉得是每一位学生必须了解。不向佛教哲学、人生哲学)。

一、近代中国哲学的背景

近代中国哲学与近代中国历史一样,不是自发的走向近代哲学的,中国社会不是自发的由古代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而是在全球化的现代化运动中被迫的走上近代化,中国哲学也一样。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陷入空前的灾难,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了古代中国的完结和近代中国的开端。在文化上,西方文化也伴随着血与火的方式进入中国,并且显示出绝对的优越性,使中国人不得不转变“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的含义以及事实),转而学习、吸取西方文化,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开始向近代哲学的转变。这种学习分为三个过程:

1922年,亲身经历了近代社会变革风风雨雨的梁启超曾做过这样的总结,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唯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二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 梁启超在此所说的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分别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对应。这形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循环圈。由此我们可以把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大致分成以下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失败,是从器物上承认不如西洋文明,进行器物层次的变迁;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从制度上承认不如西洋文明,进行制度层次上的变迁;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从文化上承认不如西洋文明,进行文化和价值层次的变迁。中国现代哲学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形成与展开的。

所谓“近代中国哲学”就正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代中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了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西古今文化及其哲学由之而发生了碰撞、交流与融会。鸦片战争以后百年间的中国哲学发展,正是中西古今文化及其哲学碰撞、交流与融会的产物。古老的中国哲学,正是在这短短的百年之间,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再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所以中国近代哲学并不意味着就是近代形态的哲学,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近代哲学强调社会政治变动对哲学的影响,但哲学的发展还有自己的独立性。所以这里的近代形态、现代形态,不是指某一重大政治事件为起点和重点的政治社会历史时期中的哲学发展,而是指哲学自身的形态所发生的-质的飞跃及其新质的展开。所以,中国近代哲学并不意味着就是近代形态的哲学,而是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再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具体说来,就是具体地说,从19世纪中期的龚自珍、魏源直至19世纪末的康有为、谭嗣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近代形态的发生与发展时期,是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面向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冯桂芬,郑观应提出中体西用,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转向,即要引向以西方文化为标本的现代化之路。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容纳到传统哲学的框架中(一、以太建构近代科学宇宙论,二、对“仁”的改造。)。但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从而把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与科学、宇宙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现象推向了极端,建构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使康、谭初步形成了内容驳杂的近代哲学体系。但是与康、谭同时期的严复不是这样。严复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框架中容纳更多的西方科学知识,而是在“中西并立”的前提下抛开传统思想资源和传统形而上学直接引入西方的理性哲学,第一次把中国哲学置于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和框架内,使哲学沿着科学化与实证化的方向发展,开启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历程。这个过程就是哲学的现代化过程。也因此,近代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转型时期。这种哲学的转型,正是“近代中国哲学”最为显著也最为本质的特征。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近代哲学,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哲学转型。

课程目录: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四)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5.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五)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6.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六)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7.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七)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8.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八)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9. 王国维与康德、叔本华哲学(九)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0.胡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1. 胡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2. 胡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3. 胡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四)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4. 胡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五)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5. 胡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六)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6. 梁漱溟(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7. 梁漱溟(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8. 梁漱溟(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19. 梁漱溟(四)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0. 梁漱溟(五)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1. 熊十力(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2. 熊十力(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3. 熊十力(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4. 熊十力(四)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5. 金岳霖(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6. 金岳霖(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7. 金岳霖(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8. 金岳霖(四)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29 金岳霖(五)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0. 金岳霖(六)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1. 金岳霖(七)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2. 金岳霖(八)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3. 金岳霖(九)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4. 金岳霖(十)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5. 金岳霖(十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6. 金岳霖(十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7. 金岳霖(十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38. 冯友兰(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0. 冯友兰(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1. 冯友兰(四)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2. 冯友兰(五)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3. 牟宗三(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4. 牟宗三(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5. 严复(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6. 严复(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7. 严复(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8. 中国现代哲学概述(一)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49. 中国现代哲学概述(二)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50. 中国现代哲学概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