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001第二版前言
002引论
003第一篇 第一章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 第1节
004第2节 行为的可被表达性不是决定的
005第3节 行为表达话语的第三种意义
006第4节 对一个感知的表达感知判断
007第5节 续论感知作为规定的含义但不蕴含含义的行为
008第6节 在表达着的思想与被表达的直不雅观之间的静态统一
009第7节 认识作为行为特征与语词的遍及性
010第8节 充实意识和认同意识
011第9节 充实统一以内和以外的不同意向特征
012第10节 充实体验的更全面种类
013第11节 失实与争执
014第12节 总体和局部的认同与区分
015第二章 对客体化意向的间接特征描述 第13节
016第14节 通过充实的特性区分符号意向与直不雅观意向
017第15节 含义作用之外的符号意向
018第三章 认识阶段的现象学 第16节 单纯认同与充实
019第17节 关于充实与直不雅观化的关系问题
020第18节 间接充实的阶段序列
021第19节 对间接表象与表象的表象之区分
022第20节 每一个充实之中的真正直不雅观化
023第21节 表象的充盈
024第22节 充盈与直不雅观内涵
025第23节 充盈的程度划分
026第24节 充实的上升序列
027第25节 充盈与意向质料
028第26节 续论代现或立义
029第27节 代现作为在所有行为中的必然表象基础
030第28节 意向本质与充实的意义
031第29节 完整的直不雅观和疏漏的直不雅观
032第四章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第30节
033第31节 作为含义的概念的协调性
034第32节 内容的不协调性一般
035第33节 争执如何为合一性奠基
036第34节 若干公理
037第35节 作为含义概念的不协调性
038第五章 相即性的抱负 第36节 引论
039第37节 感知的充实作用
040第38节 在充实作用中的设定行为
041第39节明见与真理
042第二篇 感性与知性 第六章 感性直不雅观与范畴直不雅观 第40节
043第41节 续论对事例领域的扩展
044第42节 在客体化行为的总体领域中感性材料与范畴形式的区别
045第43节 范畴形式的客不雅观相关项不是实在因素
046第44节 存在概念以及其他范畴的起源不在内感知区域中
047第45节 对直不雅观概念的扩展
048第46节 对感性感知与范畴感知之间区别的现象学分析
049第47节 续论将感性感知描述为素朴感知
050第48节 将范畴行为的特征描述为被奠基行为
051第49节 关于称谓构形的附论
052第50节 在范畴理解中但不是在称谓作用中的感性形式
053第51节 集合与分离
054第52节 在遍及直不雅观中构造的遍及对象
055第七章 关于范畴代现的研究 第53节 向第一篇的各项研究的回溯
056第54节 关于范畴形式的被代现者的问题
057第55节 有本己的范畴的被代现者的论据
058第56节 续论联结行为的心理纽带与相应客体的范畴统一
059第57节 奠基性直不雅观的被代现者
060第58节 外感官与内感官以及范畴官能
061第八章 本真思维与非本真思维的先天规律 第59节
062第60节 质料与形式的相对区别
063第61节 范畴的构形不是对对象的实在重构
064第62节 纯粹范畴规律本真思维规律
065第63节 非本真思维的规律
066第64节 纯粹逻辑语法规律是每一个理智一般的规律
067第65节 逻辑之物实在含义的背谬问题
068第66节 直不雅观与思维对置中几个最重要区别的划分
069第三篇 对引导性问题的澄清 第九章 非客体化行为 第67节
070第68节 关于表达非客体化行为的特别语法形式的争执
071第69节 赞成与反对亚里士多德不雅观点的论据
072第70节 决断
073附录 外感知与内感知 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1
074附录2
075附录3
076附录4
077附录5
078附录6
079附录7
080附录8
081作者本人告示
基本介绍
胡塞尔强调了第六“逻辑研究”对于理解本质直不雅观的重要性,而本质直不雅观对于他的现象学来说非常重要。从序言开始,胡塞尔就把《逻辑研究》的范畴直不雅观和《不雅观念I》中的本质直不雅观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具有直接相关性。
第六研究深入考察了语言、判断、逻辑、含义、意向、范畴、直不雅观、空乏意向、充实和感性之间的关系,这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但胡塞尔并不满意第六研究的内容。1913年夏天,他的第一次修改尝试失败了;1914年春天,第二次修改尝试也失败了。最终,1920年的修订版也并非如胡塞尔第一次所宣称的那样,是对内容的 "彻底重写",而只是作了风格上的调整。
关于这个文本,我们不禁要问,胡塞尔看到了文本的什么问题?是什么让修订工作如此困难?为什么又重新提出心理主义的批判?为什么胡塞尔后来不再赞同“范畴代现者”的概念?为什么尽管有这么多问题,胡塞尔后来仍然认为他早期的思想有很大的价值?
除了理解文本内容外,我们还将在读书会中逐段讨论和深化上面这些问题。读书会的目的是让参与的学生学会阅读理解胡塞尔的原文。我们主要在德文基础上用中文进行讨论。虽然也会讨论胡塞尔的语言、语法和文风的特征,但读书会主要还是关注哲学内容。这个读书会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原文本来理解哲学内容的能力。
关于时间表的说明。由于读书会的进展是动态的,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出的问题留出时间,因此没有规定每周的阅读工作量。我会每周在微信群里告知大家上次结束和下次开始的文本位置。
外国哲学读书会
阅读材料
Husserl, Edmund. Logische Untersuchungen.Zweiter Band. II. Teil. Untersuch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Erkenntnis. 编纂 Ursula Panzer.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84.
Husserl, Edmund. Logical Investigations.Volume II. 编纂 Dermot Moran. 翻译John Niemeyer Findlay. London: Routledge, 2001.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外国哲学读书会
辅助阅读文献
胡塞尔原著
Husserl, Edmund.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änomenologie und phä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 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reine Phänomenologie. 编纂 Karl Schuhmann. Bd. III/1. Husserliana.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6.
Husserl,Edmund.Logische Untersuchungen. Ergänzungsband.Erster Teil. 编纂 Ullrich Melle. Bd. XX/1. Husserliana.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2002.
Husserl,Edmund.Logische Untersuchungen. Ergänzungsband.Zweiter Teil. 编纂 Ullrich Melle. Bd. XX/2. Husserliana.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2005.
Husserl, Edmund. Logische Untersuchungen.Zweiter Band. I. Teil. Untersuch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Erkenntnis. 编纂 Ursula Panzer. Bd. XIX/1. Husserliana.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84.
Husserl,Edmund.Logische Untersuchungen.Erster Band. Prolegomena zur reinen Logik. 编纂Elmar Holenstein. Bd. XVIII. Husserliana.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5.
二手研究文献
Byrne, Thomas. 《Husserl’s 1901 and 1913 Philosophies of Perceptual Occlusion: Signitive, Empty, and DarkIntentions》. Husserl Studies 36, 期 2(2020年): 123–39. doi:10.1007/s10743-019-09255-5.
Byrne, Thomas.《Smashing Husserl’s Dark Mirror: Rectifying the Inconsistent Theory of Impossible Meaning and Signitive Substance from the Logical Investigations》. Axiomathes 31,期 2 (2021年): 127–44.doi:10.1007/s10516-020-09485-9.
Lohmar, Dieter. Erfahrung und Kategoriales Denken: Hume, Kant und Husserl über vorprädikative Erfahrung und prädikative Erkenntnis. 卷 147. Phaenomenologica. Dordrecht:Springer, 1998. https://www.springer.com/de/book/9780792351177.
Lohmar, Dieter. 《Wo lag der Fehler der kategorialen Repräsentation? Zu Sinn und Reichweite einer Selbstkritik Husserls》. Husserl Studies 7, 期 3(1990年): 179–97.
Melle, Ullrich. 《Signitive und signifikative Intentionen》. Husserl Studies 15, 期 3 (1998年): 167–81. doi:10.1023/A:1006185430250.
Sinigaglia, Corrado. 《Zeichen und Bedeutung. Zu einer Umarbeitung der Sechsten Logischen Untersuchung》. Husserl Studies 14, 期 3 (1997年):179–217. doi:10.1023/A:1006023616015.
Tugendhat, Ernst. Der Wahrheitsbegriff bei Husserl und Heidegger. 2 本. Berlin: de Gruyter, 1967.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