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以审美问题为线索,讲授艺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别离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思考:一、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二、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三、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区分;四、审美意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及其基本类型;五、艺术作品的创造和艺术家的作用;六、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艺术批评;七、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一部分 序言
第一讲 艺术哲学的旨趣
一、艺术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二、审美判断
三、对艺术哲学的基本理解和主张
阅读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4页
2、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页
3、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页
作业:
如何理解康德对审美判断客不雅观性的论证?
第二部分 艺术与真理
第二讲 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初级原理
一、艺术是人类保留情感的唯一方式
二、辩驳“再现论”
阅读文献:
1、柯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2、卡西勒:《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185页
作业:
试指出再现( representation )与表示( expression )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讲 在审美经验中的情感
一、人在保留情感中的原始存在
二、跨过“艺术的门槛”
三、审美经验是对真理的不雅观看
四、情感显象与真理性认识的统一
阅读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4-175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8页
作业:
试阐明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概念。
第四讲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
一、性灵: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
二、为什么说“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
三、两种关于美的定义: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四、艺术的自律性问题
阅读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80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46页
作业:
试说明艺术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区别
阅读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80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第一次讨论课标题问题:
结合生活经验和上课内容,回答问题:艺术作品给你怎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第三部分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五讲 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问题
一、作品的物性存在
二、作品的形式存在
三、作品的实事性存在
四、作品的不雅观念主题性存在
阅读文献:
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58页
作业:
为什么说“作品存在”问题是艺术哲学的核心问题?
第六讲 艺术作品的物性特质
一、作品的物性特质是超越性存在的呈现
二、艺术形式:从保留体验到“物之灵化”的桥梁
阅读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1页
2、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
作业:
试说明作品中的“物”与作品之外的“物”的区别。
第二次讨论课标题问题: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同的人是否会有共鸣?若有,这种共鸣是什么,因何产生?若没有,为什么?
第七讲 艺术作品形式美的本质
一、“形式美”是艺术历史的积淀物
二、艺术:物之灵化
三、唯美主义的反对
四、综合性陈述
阅读文献: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0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作业:
试讨论形式在从物象到象意之转变中的作用。
第八讲 艺术作品的内在视域
一、物之灵化
二、作品的实事性存在
三、作品叙事的双重语调
(1)对象性语调
(2)情感评价语调
四、象意群
阅读文献:
马致远《天净沙 小令》
作业:
试阐明作品叙事语调的双重性。
第三次讨论课标题问题:
艺术作品有无价值等级?若有,等级标准是什么?
第九讲 在作品内在视域中的真理之发生:审美意象
一、艺术欣赏的本质
二、作品的叙事语调
三、叙事语调的双重性:对象性语调和情感评价语调
四、审美意象
阅读文献:
1、江河《纪念碑》(选自谢冕、杨匡汉主编:《中国新诗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4页—125页
作业:
试说明内在视域与审美意象的关系。
第四部分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第十讲 审美意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一、审美意象与象意的比力
二、审美意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关系
阅读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作业:
试说明民族之间艺术交流的基础。
第四次讨论课标题问题:
试通过由作品引发的审美意象的民族差异说明民族间艺术交流的意义。
第十一讲 优美与崇高
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优美
二、优美的特征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二:崇高
四、崇高的特征
阅读文献:
1、郭小川:《郭小川诗选》节选《团泊洼的秋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3、康德:《判断力批判 上卷》(宗白华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1页
作业:
试分析康德对“崇高”的讨论。
第十二讲 悲剧与喜剧
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三:悲剧
二、悲剧的特征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之四:喜剧
四、喜剧的特征
阅读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7页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作业:
你是否同意悲剧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为什么?
第五次讨论课标题问题:
举一个你欣赏过的悲剧为例(绘画、音乐、文学均可),说明悲剧的审美价值。
第五部分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
第十三讲 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家与常人并无本质区别
二、艺术家的神思
三、艺术家的形象记忆力
四、技巧与体验的同一性
五、常人通过艺术家而成为艺术家
阅读文献:
1、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2、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3、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3页
作业:
为什么说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把常人做成了艺术家?
第十四讲 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过程
一、艺术创作是对“新经验”的发现与开拓
二、艺术创作中的情感
三、艺术创作中的构思
阅读文献:
1、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页
2、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3、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3页
作业:
试说明郑板桥所说的三种竹子。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