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鲜卑突厥契丹考古研究课程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4-12-21 20:47

以下是鲜卑、突厥、契丹的考古研究介绍:
鲜卑考古研究
起源与迁徙:1980 年在嘎仙洞遗址发现的石刻祝文,佐证了其为鲜卑人旧墟石室、祖庭。近年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在蒙古国艾尔根敖包墓地取得进展,墓葬兼具匈奴和鲜卑文化特征,其发现使东汉时期呼伦湖墓地、艾尔根敖包墓地和北魏时期阴山北边鲜卑人墓地在墓葬形制等方面得以衔接,为拓跋鲜卑西迁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墓葬形制:鲜卑墓葬形制多样,如嘎仙洞遗址周边墓葬、呼伦湖周边墓葬、阴山北边的七郎山墓葬等,有竖穴土坑墓、带墓道的洞室墓等,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墓葬形制存在一定差异与传承关系.
文化特征:随葬品方面,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等,部分鲜卑墓葬存在 “毁器” 习俗。同时,鲜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汉文化等有交流融合,如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具有汉文化因素.
突厥考古研究
重大发现:2016 年开始在哈萨克斯坦东部 Tarbagatay 地区 Elekesazy 山谷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西突厥时期可汗陵园建筑,其外部有垣墙,墓冢在西部,祭祀场所在东部,还出土了大量黄金器物、武器、马具、饰品等,其中 2 件金带扣上首次发现突厥可汗人物形象.
研究意义:该陵园的发现对于研究突厥时期的陵园建筑、丧葬习俗、随葬器物和信仰崇拜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入了解突厥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与周边地区和民族的交流往来.
契丹考古研究
墓葬研究:辽代契丹墓葬形制多样,多采用方形或圆形穹顶,部分有仿木结构。随葬品丰富,有陶器、铜器等,反映了其日常生活与工艺水平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墓葬中的壁画或雕刻佛教、道教图案,体现了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文化传承与交流: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如在绘画、诗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对辽代汉族士人的研究,也能了解到汉文化在契丹族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契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早期历史研究:近年来,对契丹早期历史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热点,如对契丹 “古八部” 的存在与否、契丹与宇文鲜卑的关系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论证,以进一步明晰契丹族的起源与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