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选择20世纪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一个学期的讲授。教师在讲授与分析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对作家的生平、创作的总体风格和作品的历史背景、审美情调以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在丰富选课同学文学视域的同时,提升同学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理解、鉴赏和认知。课程有助于同学们感受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化和历史,进而训练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鉴赏、精讲,引导学生体味不同作家的风格,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从而让学生理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脉络,在字、句间体味文学的魅力。体会《野草》的沉郁、《铸剑》的奇诡、《女吊》的决绝、《说笑》的风趣、矛盾的广阔、沈从文的明净、张爱玲之细腻、杨沫的政治与爱欲的纠缠。在深入剖析文本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不竭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比力以及由此引发对社会的思考,透过文字的表面,领悟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真实意义。通过对现代文学文本、内涵的阐述与脉络的梳理,学生可以在现在与过去、自我与他人间构建精神的桥梁。
针对我校一些大学生中遍及存在的文学知识欠缺、追逐时尚、热衷流行文化的实际情况,力争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介绍给学生,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挖掘出最能感动大学生的力量(比如青春、人性、爱情、坚韧、良知、感恩)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其能储备精神成人的必要条件。同时,引导学生把对当下流行文学作品(如微博文学、微小说等)的阅读延伸到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使他们认识到流行的文学作品未必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那些经过了时间淘洗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才堪称经典,才能担负起熏陶人们精神的重任。别的,在分析作品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反思能力和追问精神,如反思郭沫若、丁玲、何其芳的悲剧成因,了解鲁迅作品中所提供的批判精神力量,这样会有助于大学生独立精神的养成。
从教学内容上来讲,文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偏重于对文学史、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而这门课更注重从文本入手,对作品本身进行品读和分析。这门课程要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同学们知道作品应该由本身来阅读,尊重本身的阅读经验,相信本身。借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课程目录
1-如何阅读中国现代文学
2-从外部视角看中国现代文学
3-从内部视角看中国现代文学
4-晚清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叙事
5-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叙事
6-鲁迅《野草》创作背景
7-《野草》解读脉络
8-《好的故事》
9-《过客》
10-《墓碣文》
11-废名与萧红的创作背景
12-废名的文学形式感:内部叙事
13-废名的叙事视角与启蒙话语
14-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
15-从文本看萧红
16-从书信看萧红
17-萧红的文学风格与审美特征
18-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中的“家”
19-从历史角度看“家”存在的现实性
20-巴金《家》
21-张爱玲《金锁记》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