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是距离我们比来的一段历史,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段历史,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了解历史,即理解现实!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以不雅观照现实中的政治、社会和人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既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历史不雅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帮手大学生增长人生智慧的人文本质课。课程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以及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通过社会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和鞭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逻辑主线,讲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进行的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开设的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手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从鸦片战争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前面主要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后面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仍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该课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上编着重掌握:中国近代两大任务及其关系;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辛亥革命是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中编着重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下编着重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了解本钱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败北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
参考书:
1、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节本钱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本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二、本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
三、本钱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四、本钱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二、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的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参考书: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务印书馆2004年版
2、诈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参考书:
1、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三册),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版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91年版。
4、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说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的国际环境的密切关联。
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三、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标的目的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
参考书:
1、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许涤新等:《中国本钱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主要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力、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不雅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书:
1、欧阳哲生:《新文化运动的源流与趋向》,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2、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林代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表里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抄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3、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示出来的英雄气慨,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抱负、信念。
4、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鞭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书:
1、[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刘勉玉主编:《土地革命战争史:1927——1937》,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族军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抄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博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需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
2、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的作用。
3、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需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4、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参考书:
1、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何理:《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张纯如:《南京大搏斗》,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按照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战争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参考书: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1996、1997年版。
2、朱宗震、汪朝光:《解放战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何晓环:《淮海战役史》,上海人民出版1993年版
4、王功安:《国共两党关系概论》,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5、胡庆云:《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抄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伟大历史成就,认识这些成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历史进程。
参考书:
1、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解力夫:《百年中国风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张启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4、费正清等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的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
1、高宝柱:《和平改造本钱家私有制的成功历史创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确立的历史方式概论之二,》《党史文汇》2006年第5期。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义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本钱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4、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参考书:
1、王拓彬:《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与现实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邱石编:《共和国重大事件决策实录》第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33年版。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3、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两种创新的关系。
4、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
参考书:
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朵春生:《中国改革开放史》红旗出版社1988年版。
5、张黎群等主编:《胡耀邦传》,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不雅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