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5-01-20 20:50

《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述
《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旨在让学生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为主线,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展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的沧桑巨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二、课程目标
知识掌握目标:
使学生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历程,以及这些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提升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和现象。
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学会从不同的史料中提取信息,辨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素养培育目标:
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中国近现代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思考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之路。
三、课程内容
晚清时期(1840 年 - 1911 年):
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详细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析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讲解《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揭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探讨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在鸦片战争后的变化,如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西学东渐的开始。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统治的动摇:
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包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定都天京等。
分析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它们反映的农民阶级的诉求和局限性。
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讲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和主要举措。
分析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特点和历史贡献,以及洋务运动在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尝试。
阐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最终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变革:
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包括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令和维新派的主张。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它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启示。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阐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讲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革,以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民国初期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2 年 - 1949 年):
北洋军阀统治与新文化运动:
分析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和主要派系,以及军阀混战的局面。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等)和主要内容。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新思想的传播。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阐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析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讲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党的早期活动,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国民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
阐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如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开辟,以及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
详细阐述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包括日本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
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第二次合作。
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
讲解解放战争的爆发和发展过程,包括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如土地改革的推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 年 - 今):
新中国初期的建设与探索(1949 年 - 1956 年):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经济恢复和土地改革等工作。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过程和完成的意义,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如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等外交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 年 - 1978 年):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和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及其失误。
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过程和严重危害,以及党和人民对错误的抵制。
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取得的成就,如 “两弹一星” 的成功和三线建设等。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 - 今):
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转折意义,包括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策。
介绍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举措,如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等。
探讨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课程目录:

1.1-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与两大历史任务

1.2-茶叶与鸦片: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3-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1.4-奇怪的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御敌之策

1.5-体制问题:甲午悲歌与内政之忧

1.6-喷薄的地火:义和团的兴起与衰落

1.7-庚子国变:“文明人”的“兽行”

1.8-洋人之朝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2.1-导言

2.2-拜上帝教:农民阶级指导思想的落后性分析

2.3-农民阶级的探索尝试:《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2.4-天京变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分析

2.5-同文馆之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的阻力分析

2.6-强国之梦:地主阶级谋求军事现代化的尝试

2.7-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封建性管窥

2.8-外人视角:维新变法的曲折与艰难

2.9-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的改良理念与爱国精神

2.10-慈禧专政与光绪失权: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失败

3.1-本章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3.2-恤商惠工”——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3.3-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历程

3.4-革命vs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3.5-“武昌起义”是如何发动起来的

3.6-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

3.7-袁世凯与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确立

3.8-挽救共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4.1-“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2-中国劳工:第一次世界大战叙事中被遗忘的牺牲者

4.3-十月革命: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外部动因

4.4-从《新青年》到巴黎和会:转型中的表里政治

4.5-左翼骨干:五四运动中的先进分子

4.6-国民党一大与黄埔军校: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5.1-重点难点

5.2-宁汉合流:从对峙到同流

5.3-东北易帜:促成全国统一

5.4-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5.5-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转折点(上)

5.6-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转折点(下)

5.7-三湾改编:“党指挥枪”原则确立

5.8-引兵井冈:井冈山革命按照地的创建(上)

5.9-引兵井冈:井冈山革命按照地的创建(上)

5.10-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

5.11-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转折点

6.1-导言

6.2-从九一八到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6.3-台湾总督府和伪“满洲国”:日本残暴殖民统治的两种形态

6.4-一二九运动: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6.5-西安事变:扭转时局的关键

6.6-从台儿庄战役到豫湘桂大溃败:抗战正面战场概览

6.7-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

6.8-抗日民主按照地的建设

6.9-从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7.1-“重庆谈判”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2-“重庆谈判”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3-“挺进中原”: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7.4-“保田参军”:新解放区土改

7.5-“五一标语”与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上)

7.6-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

7.7-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7.8-“三大法宝”: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8.1-综述

8.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8.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