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566-486 印度釋迦世尊在世年代(眾聖點記)。
466-386 印度釋迦世尊在世年代(宇井伯壽氏說)。
274-235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向世界各地,派遣正法使者,傳播佛教的時代。
139-126 漢武帝派張騫(─114)出使西域,打開東西之間的陸上交通。
2(前漢元壽元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於博士弟子景盧。
A.C.65 (後漢永平八年)楚王英,在此時信奉佛教。
67(後漢永平十年)因為明帝求法,傳來佛法。
140-170貴霜王國的迦彌色迦王,出現在印度及中亞細亞,興隆佛教,因此而有好多西域僧侶,來到中國,佛教遂得日漸流行。
147(後漢建和元年)安眠國沙門,安世高至洛陽。
150(後漢和平元年)月氏沙門,支婁迦讖到洛陽。
150-250 印度龍樹出世,建立實相論的教學。
170-270 提婆出現於印度。
247(吳赤烏十年)康居人康僧會(─280),由海路到建業。
250(魏嘉平二年)中印度曇柯迦羅,來洛陽。
260(魏甘露五年)朱士行到西域于闐求梵本。
265(晉泰始元年)竺法護(─308)來長安,翻譯大乘經典。
310(晉永嘉四年)西域僧佛圖澄(232-348)到洛陽。
310-390 無著出世於印度,建立緣起論的教學。
320-400 世親出現於印度。
323-325 (東晉太寧年間)東晉國內,公許漢人出家。
335(後趙建武元年)石虎公許後趙國內的漢人出家。
340(東晉咸康六年)東晉發生沙門可否禮敬王者的問題。
351(前秦皇始元年)佛圖澄門下的僧朗,入泰山。
366(前秦建元二年)沙門樂僔,於敦煌鳴沙山,開石窟。
385(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彌天釋道安七十二歲,寂於長安。
398(北魏天興元年)在北魏的代郡,建五級佛塔寺。
401-413(後秦弘始三至十五年)鳩摩羅什來長安,譯出大乘經論,傳來實 相論教學。
402(東晉元興元年)慧遠在廬山,結白蓮社念佛。
408-429(後秦弘始十年至宋元嘉九年)北印度的佛陀跋陀羅(覺賢)在長安及建康,譯出《泥洹經》等大乘佛典。
412-433(北涼玄始元年至義和六年)曇無讖來姑臧,譯出《涅槃經》等經。
414(東晉義熙十年)法顯遊學印度,前後十五年,後著《歷遊天竺記傳》。
435-468(宋元嘉十二年至秦始四年)中印度的求那跋陀羅,由海路來到建康,譯出《勝鬘經》等。
444-446(北魏太平真君五至七年)北魏太武帝廢佛毀釋,是為三武一宗的第一次法難。
454(北魏興光元年)隨著北魏佛教的復興,僧統曇曜,著手開鑿雲崗的五大石佛。
467(北魏皇興元年)於北魏平城永寧寺,建成七級浮圖。
476(北魏承明元年)以北魏涼州的軍戶三百戶,為僧祇戶。
493(北魏大和七年)制定僧制四十七條,經營新都洛陽,不久,開鑿龍門石窟。
504-549(梁天監三年以後)梁武帝開始奉佛的大業。
508(北魏永平元年)北印度的菩提流支來洛陽,譯出無著及世親的淨土和《十地經論》等。
516(北魏熙平元年)洛陽永寧寺建九層塔。
517(梁天監十六年)梁僧祐律師,完成《出三藏記集》。
518(北魏神龜元年)北魏於其天下諸郡,建立五級佛塔。
519(梁天監十八年)梁慧皎,完成《高僧傳》之撰著。
521(北魏正光二年)法雲及惠生,攜梵本歸至洛陽。
530-561 印度的護法(Dharmapāla)出現於世。
538(梁大同四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此年的日本,始從百濟國,接受佛像經卷。
548-569(梁太清二年至陳大建元年)西印度的真諦,由海路至建康,傳譯無著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等。
552(北齊天保二年)過了佛滅一千五百年,進入末法時的第一年。
556-589 (北齊天保七年以後)那連提耶舍至鄴,譯出《大集月藏經》等。
574-577(北周建德三至六年)北周武帝廢佛毀釋,遍及華北一帶。是為三 武一宗的第二次法難。
581(隋開皇元年)文帝建立隋朝,於長安建大興善寺,天下四十五州各建佛寺,著手復興佛教。
589(隋開皇九年)三階教的信行,入長安的真寂寺。靈裕(─605)開鑿寶山石窟,刻石經。
592(隋開皇十二年)文帝勅選天下名僧為五眾及二十五眾。淨影寺慧遠七十歲入寂。
594(隋開皇十四年)《法經》等的眾經目錄完成。三階教的信行五十五歲示寂。
597(隋開皇十七年)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完成。智顗寂於天臺山。
600(隋開皇二十年)吉藏受晉王廣之召,入揚州的慧日道場。
601-604 (隋仁壽元年至四年)文帝於天下一一三州,造立佛舍利塔。
605(隋大業元年)靜琬(─639)於房山開始《大藏經》的石刻。
609(隋大業五年)道綽詣并州玄中寺,歸心於淨土教。
618(唐武德元年)高祖設無遮大會於太極殿,七日行道。
623(唐武德六年)三論宗的嘉祥吉藏七十五歲入寂。
626(唐武德九年)由於佛道二教的論爭,下達沙汰之詔。
628(唐貞觀二年)太宗為戰死者於京城諸寺,七日行道。
635(唐貞觀九年)相部律宗的法礪,六十七歲示寂。
645(唐貞觀十九年)玄奘(600-664)遊學印度十七年後回國,著了《大唐西域記》。淨土教的道綽八十四歲,於是年往生。
667(唐乾封二年)南山律宗的道宣七十二歲入寂。
671-695(唐咸亨二年至嗣聖十二年)義淨(635-713)泛南海赴印度,遊歷二十五年之後,是年帶了許多梵本,回到洛陽。
675(唐上元二年)禪宗的五祖弘忍寂。
681(唐永隆二年)淨土教的善導六十九歲往生。
682(唐永淳元年)大慈恩寺的窺基五十一歲入寂。
690(唐天授元年)武周革命。於兩京及天下諸州,建大雲寺。
693(唐長壽二年)印度的菩提流支來華,在帝都的佛授記寺等處,譯出《寶雨經》及《大寶積經》等大乘經典。
695(唐天冊萬歲元年)明佺等完成《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697(唐聖曆元年)東塔律宗的懷素示寂。
699(唐聖曆二年)實叉難陀於洛陽大遍空寺,譯出《華嚴經》八十卷。
702-719(長安二年至開元七年)慧日(680-748)由海路赴印度,經歷十八年後,回到長安,受慈愍三藏之號。
705(唐神龍元年)天下諸州造中興寺,後改名龍興寺。
706(唐神龍二年)北宋禪的神秀,以百餘歲的世壽示寂。
712(唐先天元年)華嚴宗的法藏七十歲,寂於大薦福寺。
716(唐開元四年)印度那爛陀寺的善無畏(637-735)來長安。
717(唐開元五年)日本的玄昉,自唐返日,帶去經論甚多。
720(唐開元八年)印度那爛陀寺的金剛智(671-741)到長安。
730(唐開元十八年)智昇著《開元釋教錄》。
738(唐開元二十六年)勅天下諸郡,於龍興寺之外,建開元寺觀。
739(唐開元二十七年)勅天下僧,國忌之期於龍興寺觀行道;千秋節三元日則於開元寺觀行道。
747(唐天寶六年)由尚書祠部發給度牒,作為正式僧尼的證件。
760(唐上元元年)荷澤之神會入寂。
774(唐大曆九年)密教之不空七十歲入寂。
782(唐建中三年)天臺宗的荊溪湛然寂,世壽七十二歲。
798(唐貞元十四年)般若譯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卷。
799(唐貞元十五年)圓照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完成。
814(唐元和九年)百丈山的懷海寂,壽九十五歲。
819(唐元和十四年)鳳翔法門寺的佛舍利供養於宮中;韓退之上奏〈論佛骨表〉。
821(唐長慶元年)淨土教的法照寂。
839(唐開成四年)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寂,壽百零二歲。
841(唐會昌元年)華嚴宗的宗密寂,壽六十二歲。
842-845 (唐會昌二至五年)唐武宗廢佛毀釋,是為三武一宗的第三次法難。
955(後周顯德二年)後周世宗下令廢佛,計畫整肅佛教教團,是為三武一宗的第四次法難。
960(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勅令停止廢佛,並加復興。
966(宋乾德四年)僧行勤等,奉勅遊學印度。
971-983(宋開寶四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太祖命張從信,在四川成都,雕造 《大藏經》。
982(宋太平興國七年)於開封的太平興國寺,建譯經院,復興佛典的翻譯事業。後改為傳法院,傍建印經院,以謀佛典的刊行。
991(高麗成宗十年)高麗依照宋版《大藏經》,經二十年而完成《高麗藏》的刊行。
997(遼統和十五年)遼僧行均的《龍龕手鑑》完成。
1010(宋大中祥符三年)太平興國寺,建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共設戒壇七十二所,嚴格實施出家受戒的制度。
1015(宋大中祥符八年)楊億及惟淨等,出《大中祥符法寶錄》。
1021(宋天禧五年)全國的僧數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數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
1022(宋乾興元年)天臺宗山外派的孤山智圓入寂,壽四十六歲。
1028(宋天聖六年)天臺宗山 家派的四明知禮示寂,壽六十九歲。
1032(宋明道元年)慈雲遵式入寂,壽七十歲。
1057(遼清寧三年)房山的四大部石刻經典完成。
1059(遼清寧五年)遼之《契丹大藏經》刊行。
1061(宋景祐六年)南山律會正派的允堪入寂,壽五十七歲。
1064(宋治平元年)戒珠的《往生傳》完成。
1080(宋元豐三年頃)福州東禪院的沖真等,著手《大藏經》的刊行。
1112(宋政和二年頃)福州開元寺的本悟等,企畫另一《大藏經》之出版。
1116(宋政和六年)南山律資持派的靈芝元照入寂,壽六十九歲。
1119(宋宣和元年)因為宋徽宗信仰道教,故將佛菩薩及僧尼的名稱改定。
1132(宋紹興二年)由王永從等施財,於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刊行《大藏經》。
1143(宋紹興十三年)法雲的《翻譯名義集》完成。
1162(金大定二年)金之燕京,勅建大慶壽寺。
1189(金大定二十六年)此時完成《金刻大藏經》。
1231(宋紹定四年)平江府磧砂延聖禪院,著手《大藏經》之刊行。
1260(元中統元年)元世祖召八思巴為帝師。
1269(宋咸淳五年)大石志磐的《佛祖統紀》著成。
1270(元至元七年)元朝建造護國仁王寺,保護喇嘛教。
1279(元至元十六年)杭州白雲宗大普寧寺,著手出版《大藏經》。
1280(元至元十七年)設置功德使司。
1291(元至元二十八年)依據此年宣政院之記錄,全國有寺院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1306(元大德十年)慶吉祥等,製作《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1331(元至順二年)元朝於天下設置廣教總管府十六所。
1335(元順帝至元元年)德輝重修《百丈清規》。
1341(元至正元年)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完成。
1354(元至正十四年)覺岸的《釋氏稽古略》撰成。
1368(明洪武元年)明朝於金陵的天界寺,置善世院,統管天下佛寺僧尼。
1372(明洪武五年)明朝頒布周知冊於天下寺院。明之《南藏》,亦於此時開始刊行。
1382(明洪武十五年)改善世院為僧錄司,齊備了中央以至地方的僧官。分天下之佛教為禪、講、教之三宗;制定三宗僧尼的服色。
1386(明洪武十九年)對天下佛寺置砧基道人。
1418(明永樂十六年)姚廣孝(道衍)謝世。
1440(明正統五年)明之《北藏》雕印結束。
1567(明隆慶元年)雲谷法會入寂。
1589(明萬曆十七年)嘉興楞嚴寺的方冊本《大藏經》開始刊行。
1602(明萬曆三十年)屠龍的《佛法金湯錄》完成。
1603(明萬曆三十一年)紫柏真可寂,壽六十一歲。
1615(明萬曆四十三年)雲棲袾宏寂,壽八十一歲。
1617(明萬曆四十五年)如惺的《大明高僧傳》完成。
1638(明崇禎十一年)幻輪的《釋鑑稽古略續集》完成。
1655(明永曆九年)蕅益智旭寂,世壽五十七歲。
1735(清雍正十三年)清之《龍藏》著手刊行,經四年而成。
1759(清乾隆二十四年)滿蒙漢蕃四譯對照的《大藏全咒》完成。
1773(清乾隆三十八年)開始《大藏經》的滿洲語譯,經十八年而成。
1796(清嘉慶元年)彭紹升居士往生,壽五十七歲。是年發生白蓮教之亂。
1841(清道光二十一年)龔定菴居士往生。
1850(清道光三十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之亂發生。
1911(清宣統三年)楊仁山居士往生,壽七十五歲。是年發生了辛亥革命。
1912(民國元年)清朝滅亡,成立了中華民國。八指頭陀寂於北平。
1913(民國二年)在北京組織中央佛教公會。
1920(民國九年)南京創立支那內學院。《海潮音》雜誌亦於是年創刊。
1922(民國十一年)太虛創設武昌佛學院。
1924(民國十三年)太虛等組織中國佛教聯合會。是年在廬山召開世界佛教聯合會。
1928(民國十七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此年頒行寺廟登記條例十八條。
1929(民國十八年)在上海召開中國佛教會第一次大會。
1930(民國十九年)公布監督寺廟條例。
1934(民國二十三年)在上海發行每日刊的《佛教日報》。
1935(民國二十四年)刊行《宋藏遺珍》。朱錦門等重修敦煌千佛洞。
1936(民國二十五年)中國佛教會根據中國國民黨的指示改組。
1940(民國二十九年)印光圓寂,享壽七十九歲。
1943(民國三十二年)發布寺廟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實施辦法。歐陽漸於是年去世。
1946(民國三十五年)太虛寂於上海玉佛寺,享年五十八歲。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