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性格剖析:重新认识你自己
  • 分类:年轻成长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07-30 16:38

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一八九五年生于印度,十三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度降临,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世界导师”。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颁布颁发闭幕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报答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薄弱虚弱、残缺。他的另一项惊人颁布颁发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认为一切心灵现象都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的念相。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氏感到刺骨的哀伤以及更为超然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那种不成思议的境界。
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竭奔波。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成思议的一生结束了。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鞭策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本身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本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爱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百里挑一。
重新认识你本身
目录: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本身——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以外,一无所持。
第二章 认识自我
如果我们能不时刻刻都在学习,从不雅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竭进展,永无过去。
第三章 觉察力
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需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
第四章 什么是快感
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第五章 告别恐惧
我们现在必需要问本身:人心可不成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只有在这种心智状态下,恐惧才无从生起。若想深入了解这种状态,就必需先了解念头、记忆及时间的结构才行。
第六章 暴力与愤怒
我们要了解的是暴力这个实际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概念 罢了,因为它确实存在于人性中。我既然身为人类,就必需彻底坦诚,不怕面对本身的弱点,必需对本身开诚布公,准备追根究底,绝不半途停止。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本相
总想和某人或与抱负中的本身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一个困惑的心,不论做任何事、在任何一种层次上,都是一团混乱的。
第八章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哀痛中解脱。
第九章 时间与懊恼
我们总以为本身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或者安然,我们必需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这意味着使我们安然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需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
第十章 懂得爱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第十一章 时空隔阂
只有当你忘我时,偶尔会有短暂的体会。只要有个中心点在周遭制造时空的间隙,爱与美就无法存在;反之,如果中心点与外围一并消失,爱就出现了。
第十二章 不雅观察者与被不雅观察者
不雅观察者如果突然了悟他所应付的这种被动反应所产生的问题本来就是他本身,那么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就消失了。
第十三章 思想的起源
我们一向把不雅观念和行动分开,不雅观念永远属于过去,而行动却属于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的。只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生活,因此,陈旧的不雅观念才对我们变得如此重要。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你必需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便宜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第十五章 冥想
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教人如何这般全神贯注。冥想也许可以算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它,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其中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就产生不了权威。
第十六章 彻底革新
任何有意义的运动或影响深远的行动,都必需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
正文: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多少世纪以来,人类就不竭设法超越本身,超越物质世界的幸福,向往所谓的真理、上帝或实相那种无限的境界,或不受环境、思想及人类的堕落所影响的存在。
人时常会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生命到底有没有任何意义?触目所及尽是残杀、暴乱、战争,连宗教、意识形态和国家都在不竭分裂中。面对一片混乱的生命景象,人类不能不沮丧地扪心自问:我该怎么办?所谓的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出路?
遍寻不着那冠以千名的无名本体,只得另谋出路,培养本身对救主或某种抱负的信念,而这份信念迟早也会酝变成暴力。
我们在所谓的“人生”这个永无安宁的战场上,按照本身成长的社会背景,不论是专制社会或所谓的自由社会,订下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是印度教的,也许是基督教的,我们一概接受它们作为我们的传统。我们期待某些人告诉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然后恪守力遵,我们的言行思想因而变得机械呆板,时常不假思索便自动反应。这些现象在我们身上都是显而易见的。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我们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不是受制于本身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因此我们只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再新鲜,我们从没有为本身发现过什么东西,我们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清新的和明澈的。
在宗教发展史上,我们不竭听到宗教家的保证——只要举行某些仪式、诵念某些祷词或咒语、认同某些形式、压制欲念、控制思想、升华我们的热情、限制口腹之欲、疏导性欲等,身心饱受这些磨练以后,就能在这渺小的生命之后,觅得某项至宝。这正是上百万宗教人士世世代代所行之道。有些人退隐于沙漠或山洞之中隐修,有些人托着钵一村一镇地乞食流浪,别的有些人则群居一处组成修道院,强迫本身的心智臣服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但是一颗受尽熬煎而四分五裂的心,一个只想逃离一切干扰的心,它既舍弃了外在世界的一切,又被规范及服从磨得迟钝不胜,这颗心就算花再长的时间寻找,找到的也只是一个被本身扭曲之后的东西。
在这焦虑不安、充满罪恶、恐惧及竞争的保留领域背后,如果我们还想探索究竟有没有其他的境界,就必需彻底改变方式。传统的方式是由外围向内包抄,通过时间、修炼和压离,逐渐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培育出内在的美及爱。然而事实上,这种方式反而使人变得更加狭隘、琐碎而低劣,就像剥春笋般一片一片往内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明天,也许下辈子才能看到结果。比及这个人终于捣入核心,才发现那里空无一物,只因为那颗心早已被磨得无能、迟钝而又麻痹了。
既然如此,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直接从核心爆发出来?
这个世界一向习惯遵守传统的途径,我们不假思索地追随别人所担保的无忧无虑的精神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它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成思议的事。因此,如果我们开始全盘拒绝,不是在思想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上拒绝所有的宗教权威,所有的礼法、仪轨和信条,我们立刻会发现本身陷入孤立状态,与整个社会为敌,而不再是受人尊敬的高尚人士了。人们只要一涉及面子问题,就不成能接近那无限的、不成臆测的实相了。
你一旦开始主动否决那绝对错误的传统途径,你就上路了。如果你的否决只是被动的反应,你就陷入了另一种模式的陷阱中。如果你只是在思想上告诉本身:这种否决的说法不错,却不付诸行动,你也不会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否决它,是因为你智慧清明,身心自由而无惧,并认清了它的愚蠢和不成熟,虽然如此,你仍然会面临内在和外在的困扰与不安,不外你毕竟跳出了“面子”的陷阱。人生的第一课就是不再追寻。只要一有追寻的念头,你就沦入了橱窗浏览的行列了。
究竟有没有上帝、真理或某种超越的存在(不论你如何称呼它)这问题是无法从书本、神职人员、哲学家或救世主那儿寻得答案的。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需先认识你本身。由于完全不认识你本身,人格才不成熟,所以认识本身便是智慧的开端。
那么,你本身,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人及个人两者是有不同的。“个人”只是局部的存在,他存在于某个国家,属于某种文化、社会及宗教。“人”却不是局部的,而是普世性的存在。一个在广大的生命领域中,如果只把本身局限在某个小角落,他就和整体脱节了。因此,我们应该谨记在心,我们是在讨论整体而非局部,因为只有在整体之内,局部才能找到归属。相反,在局部之内,个人是找不到归属的。所谓的“个人”只不外是个受限、不幸而又饱经挫折的渺小生命,他对本身所信奉的神祗及传统已经心满意足;但是身为一个“人”,他关怀的却是整体人类的福祉、不幸和困惑。
我们人类在百万年的历史里,一直都在贪婪、嫉妒、仇恨、焦虑和绝望中打转,虽然偶尔迸发出了一点欢乐和深情。我们是仇恨、恐惧及温柔的奇异混种,我们同时兼具了残暴及和平的特质。外表上,我们已经从牛车进步到飞机;在心理上,个人并未改变多少,而就是这群“个人”创造出了今日的社会结构。外在的社会结构,就是人际关系心理结构的成果,而个人则是整体人类的经验、知识和行为的总结。每一个人都是过去历史的库存,因此个人就是整体人类。人类的历史就写在我们身上。
生活在这充满竞争的文化背景下,你总是活在权势、地位、名望、成就及其他种种的欲念之中,好好不雅观察你的内心以及周遭的一切,不雅观察你引以为傲的成就以及你称之为人生的整个范畴,在每一种形式的关系中都充满着斗争,不竭滋长着仇恨、敌意、残暴和永无止境的战争。
这种人生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因为不了解这巨大的保留竞争,我们自然会恐惧不安,于是就想尽办法逃避它。我们也害怕不成知的事物,害怕死亡,害怕 吉凶难卜的未来。我们既怕已知的,也怕未知的,这就是我们的例行生活,里面没有出路。于是各种形式的哲学和神学应运而生,然而这一切充其量只不外是逃避现实的方法。
战争、革命、改造、法律、意识形态都只能带来外在的改变,却丝毫不能改变人类和社会的本质。活在这恐怖丑陋的世界中,我们不能不问:这种建立在竞争、暴力及恐惧之上的社会,到底有没有转机?如果我们撇开理论,不谈抱负,而只是实事求是地活着,让我们的心变得清新无邪,那么是否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想,作为人类的一员,不论生活在世上哪一个角落或属于哪一种文化,都必需为当前的世界情势负起完全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此共识,新世界才有诞生的可能。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每一场战争都有责任,因为我们生活中的侵略性、我们的自私自利、我们的宗教信仰、偏见和抱负,都促成了分裂。并且我们每天都在不竭地助长社会的斗争、不合、丑恶、残暴和贪婪,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不幸都有一份责任。除非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就像明白本身正在挨饿和受苦一样,我们才会开始采取行动。
要创造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个人到底能做什么呢?或者,你和我到底能做什么?这是一个相当严肃到的问题。我们究竟有没有可以效力的地方?我们能做什么?有人能为我们指出标的目的吗?确实有些人已经告诉过我们了,就是那些所谓的宗教领袖们,大家都认定他们更了解这些问题,因此情愿被他们捏拿塑造成一个新的模子,结果却没有多大的改变,于是饱学之士又教给我们另一套方法,其效果也不彰。
我们常听人说,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真理,你走印度教的路,他走基督教的路,最后他们都会相遇于同一座门前。仔细不雅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真理根本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如果你知道真理是活的,互动的,不驻留的,既不在佛寺、教堂里,也没有任何宗教、上师或哲人能领你到那儿去,那时你才会明白,这活生生的东西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暴、绝望、痛苦和哀痛。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不雅观察生活中的这些本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因此,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本身——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之外,一无所持。你一旦了解了这个本相,很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因绝望而生出玩世不恭的犬儒心态,二是从面对现实中认清:没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为这个世界、为本身、为本身的想法、感觉、行为负起全责,然后所有的自怜才会消失。通常我们总是怪罪别人,这其实只是另一种自怜的形式罢了。
那么,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影响、没有信念,也没有被惩罚的恐惧之下,我们能不能从本身的本质和内心里产生突变?我们可能改变我们的残暴、好强、焦躁、恐惧、贪婪、嫉妒以及构成今日社会的所有劣根性吗?
我应该在此先声明清楚,我并不是在称述哲学或神学的不雅观念,所有的不雅观念对我而言,都是极其愚蠢的。人生哲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不雅观察日常生活中确实在发生的事,不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如果你仔细不雅观察和检查眼前所发生的种种,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建立在理念上的,而理念并不能涵盖整个存在的领域,眼前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罢了,不论我们如何灵巧地把它们凑合在一块儿,不论多么古老、多么传统,它们仍然是存在的一小部分,而我们必需面对的却是生活的整个领域。如果我们再仔细不雅观察,我们就会开始明白,其实过程并没有表里之分,只有一个过程,那就是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内心的活动表示于外,而外在的反应又源自于内心。对我而言,能有这种不雅观察力,就已经绰绰有余了。如果我们懂得如何不雅观察,所有的事都能一目了然,而不雅观察并不需要哲学或上师的指导,你只要看就对了。
你能看得出这整个情况吗?不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真正地看到。你能顺其自然地改变本身吗?这才是问题所在。
人能否彻底从精神上改变本身?
我不知道你对这种说法会作何反应?也许你会说:“我并不想要改变!”许多人确无此意,尤其是那些在社会地位以及经济上相当安稳的人,或是坚持某些教条,已经接受本身的现状,只准备做些小小修正的人,因此上述这番话并非针对他们而说的。也许你会委婉地推辞说:“那太难了,对我可能不适用。”那么你已经画地自限了,你不再追根究底,我们这番谈话便可到此结束了。也许你们中间有另一群人会说:“我已经知道我的内心需要一番彻底的改变,但是我该怎么办?请你为我指出一条路。”如果你这么说,这表示你所关心的并非“改变”这件事,你并不想彻底革新,你只想寻求一种能带来改变的方法或制度罢了。
如果我真的愚蠢到给你一套制度,而也愚蠢到全盘接受的地步,那么就仍然在模仿、顺从与接受,在本身的内心树立另一个权威。这个权威和你之间又会再发生冲突,因为你觉得必需按照权威所说的去做种种事情,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你本身独特的个性、气质及内在的压力,不竭与你认为应该服从的那套理论互相冲突,因而产生了矛盾。于是你陷入了两面的生活,一面是制度告诉你该做的事,另一面则是你每日的实际生活。其实,你之为你才是真实的,而不是那意识形态,但是你如果向它臣服了,你就不得不压抑本身。如果你老是按照他人的标准来认识本身,你就永远停留在做“二手货”的人。
“我愿意改变,告诉我该怎么做?”这话听起来非常热忱认真,其实不然。事实上,他正在期待一个可靠的权威为本身带来内在的秩序。但是外在的权威真能带给人内在的秩序吗?实际上,从外在强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长了内在的不安。这个事实并不难理解,但是你能否把它应用在生活上,使你的心不再投射任何权威,不论这个权威是书籍、老师、丈夫、妻子、父母、伴侣或社团。我们一直都在某种假定的模式下运作,而这个模式就变成了意识形态和权威。如果你能识破“我该怎么做”这个问题背后想建立的一个新的权威,你就彻底结束了你与权威之间的瓜葛。
让我再讲得明白一点。假设我已经从生命的深处看到了改变的必要,并且也不能再依赖任何传统的途径,因为传统使人懒散、被动和臣服,我又不成能找人来帮我改变,即使是老师、上帝、信仰、理念等外来的压力或影响都无能为力,那么,接下来呢?
首先,你能不能拒绝所有的权威?如果你能办得到,就表示你已经不再恐惧。然后又会如何呢?如果你拒绝那些已经在你心中存在好几个世代的传统谬误,如果你抛弃所有的包袱,然后会怎么样?你自然会感到有更多的能量释放出来,你会发现本身有更多的能力、动力和更大的热情及活力。如果你没有这些感觉,那表示你还没有扔掉那些包袱,还没有丢掉那死气沉沉的权威。
你一旦将其抛诸脑后而重获生命力,就不会再有任何恐惧了。你即不怕犯错,也不惧于是是非非,这份活力的本身,岂不是最大的突变?我们如果想见到本相就必需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但是内心的恐惧却把这股活力消耗了。如果我们能将各种形式的恐惧抛诸脑后而重获生命力,那么这股力量的本身就能带来内在的突变,你甚至根本不必再费任何力气了。
因此你只有靠本身了,真正有意革新的人必定会面临此种情境。当你不再向任何人、物求助时,你就有了主动发现的自由。何处有自由,何处就有活力。在真正的自由中,是不成能产生错误的。自由和反叛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自由之中,没有所谓的对或错。如果你真的自由了,你的行动就是由存在的核心出发的,因此无忧无惧;只有无惧,才能勇敢地爱;有爱就能随心所欲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认识本身,但不是按照我或其他分析家、哲学家的不雅观点。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认识本身,那么所认识的就只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的就是本身的本相。
认清了我们无法依赖外在的权威来改造本身的心理结构之后,我们还得面临更大的考验,那就是我们必需摒弃本身内心的权威,那些由本身的经验所累积的意见、知识、不雅观念及抱负。昨天的经验教你一些事情,所教的就成了新的权威;昨天才建立的权威和流传千年的传统是同样具有破坏性的。要了解我们本身,不需要任何昨日的成千年以前的权威,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是永远在变换、流动而永不止息的。如果我们透过昨天已死的经验来看本身,我们就看不见那活生生的进展,以及那些活动的美和本质了。
只有死于昨日种种,才能使你从内在以及外在的所有权威中解脱,你的心才能不时年轻、新鲜、天真无邪、充满热情活力。只有处在这种心境中,人才能不雅观察和学习。要达到这种境界,你需要极大的觉察力,需要对本身内心活动的觉察力。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一纠正它,便树立了另一个权威及督察。
现在让我们一块来检视本身,这并不料味当你阅读时有一个人在旁边解说,也不是要你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解说,而是要一起进入心灵最隐秘的一角去探索。要进行这项旅行,最好轻装上路,千万别携带我们搜集了两千年的家当——那些不雅观点、偏见、结论等的包袱。请忘却你对本身的认识,也放下你对本身的看法,我们要好似一无所知地开始。
昨天还是暴雨倾盆,此刻已经雨过天晴了。今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让我们迎接它,把它视为仅有的一天。让我们摆脱昨日的记忆,步上新的旅程,开始真的去认识本身。
第二章 认识自我
如果你认为认识本身是很重要的事,理由是因为我或某人如此告诉你,那么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到此结束了。如果我们彼此都同意——彻底认识本身是生死攸关的事,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截然不同了。然后我们就能喜悦地、谨慎而明智地一块儿从事生命的探索。
我不要求你对我有信心,也不会自命权威,更无意传授给你任何通往实相的新哲学、新理念或新途径。除了面对本相之外,没有任何通往实相的路。所有的权威,尤其是思想及领悟方面的权威,可能是最具毁灭性、最邪恶的。领导者会糟蹋了追随者,追随者也会毁了领导者。你必需成为本身的导师和本身的徒弟。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重要的事,你都该提出质疑。
如果你不打算跟随任何导师,你会感到孤独,那么就让本身孤独吧!你为什么害怕孤单呢?只因为你必需面对本身的本相,而你会发现本身竟是如此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和焦虑不安,一个微不足道的“二手货”。就面对这个本相吧!注视着它,不要逃避你一想逃避,恐惧就趁虚而入了。
自我探索并不是将自我从世界中孤立出来的病态表示,世上所有的人都和我们一样陷在类似的日常问题中,因此探索自我丝毫不会使我们变得神经质,因为个人与人类本来就是同一回事,我按照自我的模式创造了这个世界,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不要让本身迷失在这局部及整体的争论中。
我必需觉察自我的整个领域,他就是个人及社会的意识,只有当这颗心凌驾于个人及社会集体意识之上,我才能成为自我的不灭明光。
然而,我们要从何处开始认识本身?譬如我现在坐在这里,我该如何认识本身、不雅观察本身,看看本身的内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生活完全是由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不雅观察本身,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我无法独自保留,我只能活在与外在人、事及概念的关系之中,因此不雅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本身。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了解,都只是抽象思考罢了。“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无法透过抽象思考来认识本身,“我”必需在我的具体存在中,认出我之为我,而非抱负的我。
认识并不是智性活动。汲取认识本身的知识和认识本身是两回事,因为你所累积的有关本身的知识,都是基于过去的往事,而沉溺于往事的心时常是失意与哀伤的。认识本身和学习语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后者必需累积知识,记住一切,因为你不成能凡事从头证明起;然而,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本身,所面对的却是目前的你,知识则属于过去。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并且对于活在过去已经感到满足了,知识对我们才变得那么重要,我们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学、聪慧、精明的人。如果我们能不时刻刻都在学习,从不雅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竭进展,永无过去。
如果你说你要慢慢地学习认识本身,一点一滴地累积,这表示你并不在认识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积有关本身的知识罢了。学习的本身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如果你任凭过去的不雅观念驾奴现在,你就根本敏锐不起来,你的心智也不成能迅捷、柔软、机警。我们大多数人连身体都不够敏感,我们饮食过量,我们不注意营养的均衡,我们烟酒无忌,因此身体变得粗糙而迟钝,我们这个有机体的注意力也减弱了。如果这个有机体的本身都如此迟钝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许我们对那些和本身有关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对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这个有机体和它的精神层面分开,因为那是整体性的活动。
要了解一样东西,你就必需活在其中,你必需不雅观察它,认识它的所有内涵、本质、结构以及它的活动。你曾经试过与本身相处吗?如果已经试过,你就会发现你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要想跟这么鲜活的生命相处,你的心智也必需鲜活起来。禁锢于本身的看法、判断及价值不雅观念的心,是无法鲜活起来的。
你必需具备自由的 心智,才能不雅观察本身的心和整个生命的活动,你的心必需中立于所有的赞成与不赞成以及所有的论点之外,只是纯然想要了解本相。这实在是很难做到的事,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不懂得如何去看、去听本身的生命,就如同我们不懂得欣赏小河的美,也不懂得聆听树间习习的薰风一样。
我们一开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表示我们无法看清本相了。如果我们的心老是唠叨不休,我们也看不见本相了,所见到的只是内心投射出来的影像罢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像的或抱负的自我,就是阿谁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我所指的并不是圣人所教化的那种节衣缩食,譬如腰间只围一块布,或为了打破记录而断食的那一类不成熟的无聊举动。我所指的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本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毫不扭曲地看本身的本相,我们说谎时,就承认本身在说谎,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本身。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本身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外是一堆记忆、不雅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白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本身。只要你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你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你就已经盖棺定论了,因为你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没有安身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我们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竭地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籍、阶级、类型、传统、宗教、语言、教育、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及各种政治宣传、经济压力、所吃食物、所处的气候、家庭、伴侣、经验等种种事物的影响,因此我们对每一种困境的反应都已经受到限制了,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才能自由地不雅观察和学习呢?
你注意到本身的局限了吗?这是你应该问本身的第一个问题,而不是急着问要如何从局限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怀着“我必需解脱”之心,你也许永远都无法解脱,因为你可能又陷入别的一种形式的限制。因此,你注意到本身的局限了吗?你知不知道,即使你望着一棵树说:“这是橡树”、“那是菩提树”,这些植物学的常识已经夹在你和大树之间,而限制你真正地看到它。你想接近一棵树,必需用手去触摸它,因为文字并不能帮你触摸到它。你如何才能知道本身正在受限制?什么东西能告诉你?什么东西能告诉你“你饿了”?(不是推测,而是真的饿了。)同理,你如何才能发现本身真的被限制住了?难道不是从你对问题及挑战的反应看出来的吗?你是在本身的局限下,对每一个外来的挑战产生反应的,如果你的限制不妥,所做的反应也会不妥。
当你逐渐觉察到它的存在时,这些种族、宗教及文化的限制,是否会带给你一种禁锢之感?让我们试取一种限制为例,譬如国家,严肃地、彻底地审视它,看看你的反应是喜乐还是一种反感?如果是一种反感,你想不想突破这所有的限制?如果你对这些限制十分满意,你自然不会有所行动;但如果你对它并不满意,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你就永远和死人一起活在过去的暗影中。
只有当你生活中的快乐中断了,或是想要逃避痛苦时,你才会亲眼看到本身的局限。如果你们夫妻恩爱,你们有一个很标致的家,乖巧的孩子和充裕的财产,身边的一切尽是快乐圆满,你就丝毫不会觉察到本身的限制。然而一旦起了波澜,你的妻子开始注意别的男人,你损失了财产或受到战争、痛苦、焦虑的威胁,那时你就会发现你的有限,你一旦开始和外在的干扰抗争或护卫本身免于内忧外患,你才知道本身是受限制的。我们大部分人不论在外表上或内心深处,几乎随时随地都处在被干扰的状态,这种波动不安就暗示着本身的局限。如同家里的宠物一样,你爱抚它,它的反应就十分友善;一旦遭到敌对,它凶残的本性就表露了出来。

全站精品课程推荐!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