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十三)流水高山心自知
本节目主要内容:在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部队攻下了南京,这场人类战争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耗时十几年的战争总算到了尾声。有识之士便在此时都暗流涌动谋划造反大计。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为大家精彩讲述曾国藩以及他的军队。(百家讲坛2012年第13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十二)有主义的团队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一介书生带兵却奇迹般地打造出了当时最有战斗力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支队伍。曾国藩曾经在他的家书里面说过“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就是说他要用儒家思想教育和感召别人,来打造他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为大家精彩讲述曾国藩以及他的军队。(百家讲坛2012年第12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十一)困而知 勉而行
本节目主要内容:执行力多用于现代企业办理中,简单来说就是执行规划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有人说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有人说,执行力不单反映了一个团队的整体本质,也能反映出办理者的能力。虽然执行力一词来源于英语,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曾经评价曾国藩是而困而知,而勉而行,说的就是曾国藩的执行力,无论是自办军队、白手起家,还是力排众议、兴办洋务,曾国藩都做到了困而知,勉而行。(百家讲坛2012年第11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十)男儿要倔强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性格倔强,他把已经反复修改过的奏疏又改动了一个字,恰恰就是这一个字就让一向爱嘲讽曾国藩的咸丰皇帝对他另眼相看。本期节目就以曾国藩的改字一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为主要史实具体分析曾国藩的人生追求和其倔强的性格特点,而这一切都和曾国藩家训密切相关,曾国藩家训和其先辈们的以身作则则是曾国藩倔强性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百家讲坛2012年第10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九)五到与五勤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日记和家书之所以经过一百多年之后还被后人反复翻阅,推崇备至,一方面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都有论述;另一方面是曾国藩家训里所提到的许多修身养性之道和为人处事之道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都很看重一个“勤”字,甚至在家书中还总结出五到和五勤。在本期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就结合曾国藩开办洋务运动,来说明他是如安在五到和五勤上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后辈的。(百家讲坛2012年第9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八)内断于心 自为主持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的成功似乎有些难以预料,他出身低微,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一直恩宠不衰,最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侯,成为清朝文人封侯的第一人。但曾国藩的成功绝非偶然,这和他本人的性格特点及处世方法密切相关,本期节目就以曾国藩的平生经历(洋务运动等)及其教育子弟的方法等史实为依据为大家具体讲述曾国藩“内断于心,自为主持”的处世方法和其对李鸿章的教导。(百家讲坛2012年第8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七) 刚的智慧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已经故去一百多年,但是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的文集一百多年后仍然被人们翻阅着,寻找那些可以借鉴的人生智慧。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曾国藩留下的诸多文集中,除了《日记》和《家书》等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作品,这就是《挺经》。这部书是曾国藩诸多著作中颇具争议,甚至有些神秘色彩的一部作品,本期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就为不雅观众解读这部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百家讲坛2012年第7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六)上场当念下场时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从慈禧到满清贵族地位不竭的走高,最后权倾朝野,但是让人们奇怪的是,他居然能够做到善始善终,在人生晚年的最后,依然没有受到歹人的迫害。本期节目以曾国藩为例为大家讲述“上场当念下场时”的道理。(百家讲坛2012年第6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五)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
本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865年,慈禧命令曾国藩去江淮之间带兵兵戈,然而就在曾国藩还没有到达徐州的时候,就从山东传来了火并事件。火并事件的双方是原僧格林沁的手下陈国瑞和淮军李鸿章的手下刘铭传,这两个人都以好勇斗狠闻名。当时,陈国瑞羡慕刘铭传的装备,带人抢劫了刘铭传部三百支枪,刘铭传闻讯后带人杀入陈国瑞部队,斩杀五百名亲兵并活捉陈国瑞。这场火并事件震惊朝野,曾国藩马不竭蹄赶往山东。但是,就在所有人认为要对二人严惩的时候,曾国藩却出人意料的邀请两人彻夜长谈并上书朝廷表彰二人的往昔功绩。本期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郦波副教授就将以此事为例,分析曾国藩“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中的团队办理艺术。(百家讲坛2012年第5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四)合众人之私 以成一人之公
本节目主要内容:曾国藩一生爱才如命,他认为办天下事,就要用天下人才,所以他一直爱才如命,广罗天下英才,而当时博学多才之士也纷纷投入曾国藩门下,按照史书记载,曾氏幕府最盛时,多达数百人,有文官武将,还有天文、法律等专家,号称“神州第一幕府”。就在曾国藩幕府二十多年间,竟然曾经发生过大批幕僚叛离事件,当时很多人都主动离开曾国藩,改投他人门下,这让曾国藩在痛心之余,也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一个人的一句话点醒了曾国藩,这就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句话不单帮手曾国藩最终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并且还成为他在日记和家书中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百家讲坛2012年第4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三) 先晓事 后办事
本节目主要内容为:曾国藩的干爹千里迢迢来找他办事,曾国藩猜干爹必定有私事相求,就当场把话题岔开,甚至一连几天都回避干爹,当得知干爹受到官司冤枉时,他巧妙得帮手了干爹。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晓事首先要有极强的判断力,其次要有原则,最后还要有灵活性,具备以上的条件后,办起事情则可游刃有余。(百家讲坛2012年第3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二)戒多言 不纠缠 少争论
本节目主要内容: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曾三戒”。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个外号,是因为他人生有三戒,其中第一戒,就是“戒多言”。节目中为大家讲述曾国藩“戒多言”的原因以及启示。(百家讲坛2012年第2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下部(一) 逆来顺受之法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为:在工作生活中人不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还会遇到别人的故意刁难陷害,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处世态度决定事情的最终动向。本期节目中郦波老师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在家书中曾经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答案十分令人不测。逆来顺受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处世态度,郦波老师为我们介绍曾国藩逆来顺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百家讲坛2012年第1期)
】: 五百年来王阳明(26)此心光明
公元1527年,王阳明奉旨去广西平乱。据史书记载,王阳明这次赶赴广西,其实是带病出征。特别是平乱之余,他为了让本地老百姓能休养生息、安身立命而四处奔走。最终,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所谓落叶归根,公元1528年的秋天,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王阳明,上了一道长长的乞恩养病疏,便踏上了回乡的路。嘉靖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早晨,还在回乡途中的王阳明因病去世。他最后留给了世人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五百年来王阳明(26)此心光明)
五百年来王阳明(1)传奇开始的地方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因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非但精通文史,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并且善于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大儒。那么,从少年轻狂到潜心向学,从被囚诏狱到龙场悟道,从一封信剿灭山贼到四十多天平宁王之乱,王阳明究竟是如何于重重困境中,修炼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圣人的?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带您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五百年来王阳明(1)传奇开始的地方)
五百年来王阳明(2)变节的儿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进了翰林院,十一岁的王阳明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第二年,王阳明入塾就学,真正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虽说王阳明十二岁才开始系统地研读四书五经,但他远远高于其他同龄人的领悟能力,常常让老师们惊讶不已。然而王阳明注定既是一个天才儿童,也是一个“问题儿童”。 ( 五百年来王阳明(2)变节的儿子)
五百年来王阳明(3)父亲那座山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当时的大明王朝外患不竭,既有倭寇时常侵扰东南沿海,还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屡屡进犯中原,所以立志要成为圣人的王阳明,首先想到是“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练习骑射,研读兵书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但在父亲王华看来,本身这个儿子,不好好在学堂读书,整日只知道不务正业,实在不像话。可是每次训斥王阳明,他要么默不作声,事后依旧不改。要么出言辩驳,道理讲得让王华都无言以对。那么王华又是想出了一个什么大狠招,来降伏这个太过聪明,太过贪玩、又太过傲慢的儿子呢?十五岁的王阳明,为什么好好地,却突然有一天不告而别,离家出走了?( 五百年来王阳明(3)父亲那座山)
五百年来王阳明(4)理学那道坎儿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父亲王华不仅是王阳明心中的一座高山,他还代表了阿谁时代里影响无比巨大的宋明理学。六十八岁娄谅与十八岁王阳明相遇,就是这次相见,娄谅的一句简单回答,揭开了王阳明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为了实践,王阳明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本身更因此而病倒了。王阳明格竹失败后影响了王阳明的身体健康,导致了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怀疑,驱使他参加科举考试。 ( 五百年来王阳明(4)理学那道坎儿)
五百年来王阳明(5)宦官阿谁坑
经历两次会试落榜的王阳明既没有沉溺在失败的沮丧里,也没有急于闭门读书,而是与好友一起结起了诗社。不久,王阳明又回到北京。恰逢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小王子屡次扰边。于是王阳明的心中再次燃起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梦。他四处寻觅兵书,潜心研究。就这样,几乎没有太花心思在科举考试上的王阳明,迎来了第三次会考。那么,王阳明这次参加科考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他又是如何卷入,大太监刘瑾与三位顾命大臣的那场生死较量的?最后他又是怎么就成了大明王朝第一个被脱了裤子廷杖的文官的?( 五百年来王阳明(5)宦官阿谁坑)
五百年来王阳明(6)生死那道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06年,王阳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磨难,被大太监刘瑾投入诏狱,廷杖四十。在狱中,王阳明开始研究周易。公元1507年,王阳明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离开京城,前往贵州龙场,但刘瑾并不肯就此放过他,一路上王阳明遇到杀手的追杀,逃命途中还来到了一个老虎窝。公元1508年,也就是正德三年的三月,历经种种生死磨难的王阳明终于抵达了贵州龙场,听不懂本地方言的王阳明只能通过唱歌与本地人沟通。 ( 五百年来王阳明(6)生死那道关)
五百年来王阳明(7)龙场悟道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058年,贵州龙场,一个闷热的夏夜,王阳明终于迎来个人终极的蜕变和升华:龙场悟道。阳明心学就此横空出世,震惊了五百年以来的华夏文明史和思想史。那么在龙场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王阳明于一个石头棺材中,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谛? 又是什么人、什么事,让王阳明泪洒龙场,彻底看透了人世间的生死荣辱?本期节目让我们继续走进王阳明的真实人生!( 五百年来王阳明(7)龙场悟道)
五百年来王阳明(8)心学的正能量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在本地居民的帮手下,就在阳明洞附近修建了著名的“龙冈书院”。据记载,王阳明一生中创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他培养出第一批王学弟子,也是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四大学规。面对前来砸场子的地痞无赖,王阳明也是耐心的智斗。王阳明与贵州别的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来往,让后人津津乐道,他随手写来的信竟巧妙化解了一场国家危机。 ( 五百年来王阳明(8)心学的正能量)
五百年来王阳明(9)知行合一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随着来听王阳明讲学的人越来越多,龙冈书院声名大振,阳明心学,也渐渐从龙场传到了贵阳。甚至连贵州提学副使席书,都专程来龙场,听王阳明讲课。公元1509年,王阳明接受席书的邀请,到贵阳书院讲学。在贵阳书院讲学期间,阳明先生不仅凭借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学子,同时,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学说。那么,悟得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第一时间兴奋地给谁写信,分享本身的新发现?除了王阳明,谁又是“知行合一”的第一相关人?为什么说解决习性问题,帮手改善自我,没有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厉害的了?( 五百年来王阳明(9)知行合一)
五百年来王阳明(10)事上炼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从龙场的龙冈书院,到贵阳的贵阳书院,不仅本地的少数民族子弟,甚至贵阳周围地区的一些在职官员,都慕名跑到王阳明的课堂上去听课。就在快乐的教学中,王阳明在龙场的三年贬谪期满。这时,朝廷新的任命又来了,任命他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公元1510暮春,三十九岁的王阳明来到庐陵。王阳明出任庐陵知县第一天到衙门上班,就有上千人来喊冤告状。他审案子,不好好坐在大堂之上,却躲到了桌案底下。他在任职期间充分发挥“事上炼”的智慧,短短数月,就将原本全民告状,乱成一锅粥的庐陵县,治理得井然有序。 ( 五百年来王阳明(10)事上炼)
五百年来王阳明(11)致良知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10年的春天,王阳明离开贵州,赶往江西吉安府,出任庐陵县知县。刚到庐陵的王阳明出手不凡,一到任就为百姓做主,免了不合理的葛布税。然而不久,王阳明就发现,庐陵不单有盗匪之患,并且县民极好诉讼,他每天几乎都要接到八九百份告状的状子。更让人头痛的是,王阳明上任不久,恰逢大旱,不仅稻米颗粒无收,瘟疫横行,城内还火灾频发。那么面对诸多难题,王阳明会如何运用心学的智慧来解决?他到底使出了哪三招,就彻底改变了庐陵县全民告状的坏风气?他又是如何将穷凶极恶的强盗,审得身上只剩一条裤衩,也审出了强盗心底的良知?( 五百年来王阳明(11)致良知)
五百年来王阳明(12)最爱是讲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宦官刘瑾专政擅权,残害忠良。公元1510年秋,作恶多端的刘瑾被凌迟处死。许多当初被刘瑾陷害的正直之士重新受到朝廷重用。公元1511年,回到北京城的王阳明除了去吏部上班之外,就是醉心于讲学。据记载,王阳明一生都致力于教化育人。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建立,其实跟一个三百多年前的天才有着密不成分的关系,那就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王阳明的名声越来越大,心学在京城也逐渐兴起,可突然有一天,他的两个学生吵了起来,还成了当时“文化圈”里的大新闻。 ( 五百年来王阳明(12)最爱是讲学)
五百年来王阳明(13)心学也是心理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16年秋,王阳明被朝廷升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负责江西南安、赣州及福建汀州、漳州等地的相关事务。据记载,当时的南赣地区,盗匪跋扈獗,大小盗匪竟有数十股之多,长期盘踞于崇山峻岭间,占山为王,抢掠百姓,已经成为朝廷的心头大患。再次受到朝廷重任的王阳明,心中怀揣着“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于公元1517年初赶赴江西赣州。但就在赴任的途中,没带一兵一卒的王阳明,竟然巧遇了一大股穷凶恶极的流寇。那么,他是如何于谈笑间就喝退了众多土匪?刚刚到任的他,又是如何发现衙门里居然潜藏着土匪的卧底?他又是怎样巧设妙计,上演了一场“碟中谍”的? ( 五百年来王阳明(13)心学也是心理学)
五百年来王阳明(14)破山中贼易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17年,王阳明抵达江西赣州,负责南赣地区的剿匪工作。初到赣州的王阳明深知此行重任在肩,然而让人费解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王阳明竟然不消本地官兵,不调广西狼兵。要想平定匪患,必需有一支可靠的军队作为有力的保障,然而本地军队败北无能,所以虽然向上要了控制权,但此时他手中却并无一兵一卒,于是他开始了一个大规模的“特种兵”计划。众所周知,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的优势同样表现在军事行动中,在与南赣地区数十股土匪的首次较量中,王阳明力排众议,率先劳师远征。公元1517年,王阳明派兵突袭詹师富,两军交战,明军大败匪军,王阳明却拍案大怒。 ( 五百年来王阳明(14)破山中贼易)
五百年来王阳明(15)破心中贼难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17年,王阳明以文官带兵,任南赣巡抚,用兵如神的他仅仅用了三个月,便彻底剿灭了为患作乱几十年,南赣四大匪患之一的詹师富。经过这场大战,王阳明一举成名,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众人纷纷前来祝贺,可此时的王阳明却面无喜色,忧心忡忡。他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在此时的南赣地区,除了剿匪之外,还有什么事情让王阳明整日忧心忡忡?( 五百年来王阳明(15)破心中贼难)
五百年来王阳明(16)一封“情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17年,刚到南赣上任仅两个多月的王阳明,便清剿了南赣地区四大匪患之一的詹师富,然而面对朝廷的表彰,王阳明却清醒地认识到仍有三大股土匪。比起斩将杀敌这种直接的军事打击,王阳明更关心的是如何“攻心”,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一封劝降信写的情真意切,入情入理。谢志珊常年盘踞在江西的横水,左溪一带,在南赣地区四大土匪之中属于二号人物,当他等待王阳明大军时,王阳明却每天在教书讲学。南赣剿匪是王阳明继龙场悟道之后,人生中的有一个重大转折点,就是从这里王阳明开始了他每战必胜,所向无敌的军事奇迹。 ( 五百年来王阳明(16)一封“情书”)
五百年来王阳明(17)秋风扫落叶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1517年,出任南赣巡抚不足一年的王阳明以雷霆之势,剿灭詹师富,招降卢珂,生擒谢志珊,眼见着南赣地区四大土匪中只剩下长期盘踞在广东浰头一带,实力最强的池仲容,但王阳明此时的表情却一点也不轻松,因为他深知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广诸多盗匪中,最强悍、最狡猾的莫过于池仲容。并且之前的剿匪虽然百战百胜,但连番征战已让官军疲惫不胜,成了强弩之末,那么面对最后这块硬骨头,王阳明会用怎样的奇招,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池仲容呢?( 五百年来王阳明(17)秋风扫落叶)
五百年来王阳明(18)三个七零后
大明王朝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那一年的那一场会试,迎来了大明王朝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两个人物,这两个人后来别离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思想史上都大放异彩,一个就是唐寅唐伯虎,一个就是王阳明。他们两个人的人生,除了弘治十二年的会试,还有另一个交点。他们的第二个交点,出现在第三个70后身上,这第三位70后,把王阳明和唐寅唐伯虎的命运,第二次纠结在一起,他就是生于1479年的宁王朱宸濠。( 五百年来王阳明(18)三个七零后)
五百年来王阳明(19)两个余姚人
公元1517年,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就在一边剿匪、一边讲学的时候,王阳明发现,盘踞于江西南昌城的宁王朱宸濠心怀不轨、密谋起兵兵变。而此时,深居京城皇宫的明武宗朱厚照依旧整日沉溺于玩乐之中,除了流连于豹房,还时常偷偷溜出北京城,跟大臣们上演一场场“追逐游戏”,他根本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正酝酿着一场足以威胁到本身皇位的“大风暴”。( 五百年来王阳明(19)两个余姚人)
五百年来王阳明(20)心智的较量
公元1519年,农历六月,手握近十万精兵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兵变。王阳明虽然最终巧妙地摆脱了凶残的追兵,但是此时他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宁王的近十万叛军,八面威风、即将北上,千里之外的朝廷,对宁王兵变毫不知情,没有任何防范。那么,在国家局势岌岌可危的千钧一发之际,王阳明究竟是怎样凭借心学的智慧,力挽狂澜,成功阻止了宁王兵变?让我们和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五百年来王阳明(20)心智的较量)
五百年来王阳明(21)决战鄱阳湖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叛,十万叛军,百战百胜,攻陷南康、九江后,顺长江而下,一路逼近安庆,有直取南京之势,使朝廷震动。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临时调集约两万散兵,“围魏救赵”,直捣宁王南昌老巢,诱使朱宸濠只得回师救援南昌,王阳明与其大战鄱阳湖。( 五百年来王阳明(21)决战鄱阳湖)
五百年来王阳明(22)艰难时世
公元1519年,王阳明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平了宁王之乱,击溃宁王朱宸濠近十万大军,江西境内重回安静。可就在王阳明忙于安抚百姓、救济哀鸿,处理战后诸多事情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明武宗朱厚照要率军南下江西、御驾亲征、讨伐逆贼的消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平叛有功的王阳明,却为什么反被污蔑为叛贼同党,遭受种种陷害与猜疑?本期节目让我们与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五百年来王阳明(22)艰难时世)
五百年来王阳明(23)心学归于致良知
公元1519年,王阳明平江西宁王之乱,立下不世之功,却屡遭朝中奸佞的排挤和陷害。这段日子,可以说是王阳明人生中,除了被贬龙场之外,又一个最艰难的时期。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史称嘉靖皇帝。此时,已经五十岁的王阳明,回首二十余年的宦海沉浮,曾经阿谁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然不在,唯一没有改变的,还是最初的那颗“为万世开太平”的赤子之心。( 五百年来王阳明(23)心学归于致良知)
五百年来王阳明(24)善恶之间
从公元1521年被恩准回乡,到公元1527年再次远走,仕途坎坷、屡遭奸佞打击的王阳明,在浙江老家度过了一段安闲而自由的生活。然而公元1527年,农历五月,一纸诏书打破了王阳明的安静生活。九月,王阳明辞别亲友、学生,启程赶往广西。临别前夜,于天泉桥上,他专门留下四句意味深长的话,这看似绕口令一样的“四句教”却是集阳明心学之大成。( 五百年来王阳明(24)善恶之间)
五百年来王阳明(25)战或不战
公元1527年,朝廷的一纸诏书,让原本在浙江老家安心讲学的王阳明,踏上了前往广西平乱的漫漫征途。十一月,王阳明抵达广西梧州的两广总督府。这时,距离他去世,只剩下一年的时间。就在人生的最后一年里,王阳明强撑着日渐虚弱的病体,坚强而智慧地面对了种种考验,因为在广西危局的背后,还暗藏着朝廷权臣桂萼等人的野心。( 五百年来王阳明(25)战或不战)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