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其相关知识和方法将逐步渗透到运动和力、
匀变速曲线运动、机械能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内容之中。本专题主要围绕匀变速直线运动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物理量、图线等),掌握匀变速直线规律、特点及相关公式,并学会将直线运动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在描述某物体运动时,被选作假定不动的物体。同一运动,相对不同的参考系得到的不雅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质点:在研究物体某一方面问题时,若不需考虑物体的体积大小和形状,即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过程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则我们可将该物体处理为质点。
(3)时刻和时间:时刻指针对某一状态(或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某一点对应的值。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某一状态(或位臵)对应,时间指两个时刻问的间隔长短,它对应时间轴上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4)位移和路程:位移表示物体位臵的变化,它是矢量。位移大小等于初位臵到末
位臵间距离,标的目的由初位臵指向末位臵。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5)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臵)的运动快慢,其标的目的就是物体经过该位臵时的运动标的目的。平均速度是描述某段过程中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它的大小等于这段过程的位移大小与时间的比值,其标的目的沿位移标的目的。
(6)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其标的目的与速度变化量标的目的相同,即
2.直线运动形式及规律
(I)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若在任何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总相等,则选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也可描述为:物体在运动中,若其瞬时速度保持不变,则该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可简称为匀速运动。基本公式:s=vt 。
(2)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中,若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改变量总相等,则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命题预测
本专题内容属于基础部分,在高考中将会出现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运动图像的识别与转换。(2)运用图线进行科学处理的探究能力。(3)从内容的融合上,将运动学规律渗透到动力学、匀变速曲线运动、机械能及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等内容中进行考查;从命题标的目的上,将会把运动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题型一 准确辨析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例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标的目的也保持不变 D.加速度大小不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竭变小
【解析】加速度的定义是:物体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标的目的与速度变化量的标的目的是一致的。只要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速度必然发生变化。速度变化得多不表示加速度大,所以A错、B对;若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则物体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如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所以C错;加速度大小变化与速度大小变化间没有必然联系,加速度大小变化并不料味着速度大小必然变化,也许只是速度标的目的发生变化,所以D错。
【答案】B
【点评】对于加速度,我们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不是描述速度大小的物理量,所以与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2)加速度本色是由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加速度由速度的变化与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来度量,说明加速度不是仅仅由速度的变化决定的。 (3)加速度的标的目的与速度的标的目的没有必然联系,但与速度变化的标的目的一致,其本色是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标的目的一致。
题型二 明确运动学公式(基本公式及推导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运用公式
时应认知对应的运动形式是否在条件上与之相符
【例2】在纽约举行的世界杯游泳比赛中,我国女蛙王罗雪娟在50 m蛙泳比赛中,以30″68的成绩获得金牌。高科技记录仪测得她冲刺终点的速度为4.0 m/s,则她在50m的运动中平均速度约为( )
A.2.0m/s B.1.63m/s C.4.0m/s D.1.70m/s
【解析】从题意来看,运动员在50m 的运动过程中历时3″68,故平均速度为:
【答案】B
【点评】从题意可看出,运动员出发的初速度为零、冲刺终点速度为4.0m/s,有些学生会运用v=(v0+vt)/2求得结果为2m/s; 该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作的运动并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运用推导式v=(v0+vt)/2来解。在解答物理题时要先分析所研究的运动形式,在被确认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应用公式解答。培养严谨的分析习惯、逐步克服乱套物理公式的弊端尤为必要。
题型三 正确识别运动图线,并准确理解其物理意义
【例3】如图l—l所示是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某同学按照图线得出以下分析结论:①物体始终沿正标的目的运动;②物体先向负标的目的运动,在t=2s后开始向正标的目的运动;③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标的目的上,在t=2s后位于出发点正标的目的上;④在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以上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②④ D.只有① 【解析】物体
运动标的目的即为速度标的目的,从图上可知物体在2s前速度为负值,即物体向负标的目的运动;2s后速度为正值,即物体向正标的目的运动。故①是错误,②是正确的。
课程目录:
00高中物理先导课
01质点、参考系
02坐标系、位移和路程
03矢量标量时间时刻
04速度
05初识x-t图v-t图
06加速度
07直线运动的加减速问题
08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
09微元法初步
10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2自由落体运动
1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分析与应用
15静力学初步
16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
17力的分类(不重要)
18四种基本彼此作用
19重力和重心
20弹力的产生
21弹力的标的目的
22弹力的大小和胡克定律
23滑动摩擦力
24静摩擦力
25静摩擦的应用和自行车所受的摩擦力
26力的合成
27物理中常用的三角函数
28力的分解情况是否唯一
29力的平衡
30动态平衡问题(难点)
31惯性定律的研究历史
32牛顿第必然律
33惯性系(拓展)
34牛顿第必然律中有待定量探究的问题
35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设计思路
36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分析
37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误差(难点)
38牛顿第二定律
39力学单位制
40牛顿第三定律
41牛顿定律综合应用之研究对象的选择
42牛顿定律综合应用之研究标的目的的选择
43牛顿定律综合应用之超失重问题
44牛顿定律综合应用之完全失重问题(难点)
45必修一综述
46必修二与必修一的关系
47曲线运动初步
48曲线运动中加减速
49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50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应用之小船过河
51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应用之小船泊岸
52平抛运动
53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
54斜抛运动
55抛体运动中易混淆的概念
56圆周运动初步
57匀速圆周运动
58向心加速度
59一般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60向心力
61一般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62圆周运动的应用之火车过弯
63圆周运动的应用之竖直面圆周运动
64圆周运动的应用之离心运动
65行星的运动
66开普勒三定律
67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68万有引力定律
69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
70万有引力的月地检验(牛顿的苹果)
71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之天体称重
7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之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之人造卫星
74凹凸轨卫星(重要公式)
75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之天体测密度
76三类卫星对比初步
77三类卫星对比进阶(难点)
78变轨问题初步(难点)
79变轨问题进阶(难点)
80双星问题(难点)
81宇宙速度
82球壳的万有引力(补充)
83追寻守恒量
84功
85功率
86机车恒功率起动
87机车恒加速度起动
88保守力做功
89重力势能初步
90重力势能进阶
91弹力做功
92弹性势能
93动能定理的推导
94动能定理的应用
95用动能定理解决竖直面圆周运动(重点)
96摩擦生热问题(难点)
97系统动能定理
98机械能守恒定律
99机械能守恒的成立条件
100机械能守恒的概念辨析
10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02能量综述
103力学框架及动量初步
104冲量
105合外力冲量
106动量定理的推导
107动量
108缓冲现象
109流体柱模型
110起跳时什么力改变人的动能?什么力改变人的动量?
111内力做功和内力冲量
112什么是内力、外力?
113动量守恒定律
114动量守恒的成立条件
115单标的目的动量守恒初步(难点)
116单标的目的动量守恒进阶(难点)
117碰撞的类型
118弹性碰撞初步
119弹性碰撞结论
120完全非弹性碰撞
121碰撞综述
122反冲运动
123火箭的运动
124人船模型
125动量能量综合问题之板块模型
126机械振动
127简谐运动的描述(什么是相位)
128平衡位置和回复力
129简谐运动
130证明竖直弹簧振子是简谐运动
131简谐运动的图像
132单摆
133单摆周期公式推导
134阻尼振动
135受迫振动与共振
136初识机械波
137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138横波与纵波
139机械波的描述
140波的图像(重点)
141波形图的应用
142波的叠加
143驻波
144波的干涉
145干涉演示
146波的衍射
147惠更斯原理
148波的折射与反射
149多普勒效应
150力学完结篇